图灵(alan Turing)

 
    
  
    图灵是个天才。他16岁时开始研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1931年他进入剑桥大学,开始研究量子力学、概率论和逻辑学。这一逻辑学不是哲学史上的逻辑学,而是由剑桥大学的怀特海和罗素创立的数理逻辑。罗素和怀特海坚信所有的数学成果都可以用逻辑推导出来。“悖论”是由于人类语言的先天不精密造成的,而逻辑本身是天衣无缝的。德国大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在此基础上,  于1928年系统提出著名的“希尔伯特纲领”,认为《数学原理》所定义的系统既是一致的,也是完备的,换言之,任何系统的完备和一致性,可以由系统本身得到证明。1931年,“希尔伯特纲领”被奥地利逻辑学家库尔特·哥德尔捅出一个大窟隆,他认为没有一种公理系统可以导出数论中所有的真实命题,除非这种系统本身就有悖论。这就是著名的“哥德尔定理”。它不仅推翻“希尔伯特纲领”,还直逼《数学原理》,说它本身就是不一致的。一下子,整个逻辑和数学领空中阴云四布。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图灵在数理逻辑大本营的剑桥大学提出一个设想:能否有这样一台机器,通过某种一般的机械步骤,能在原则上一个接一个地解决所有的数学问题。1936年图灵发表一篇著名的论文《论数字计算在判决难题中的应用》。他提出了一种十分简单但运算能力极强的理想计算装置,用它来计算所有能想象得到的可计算函数。它由一个控制器和一根假设两端无界的工作带组成。工作带起着存储器的作用,它被划分为大小相同的方格,每一格上可书写一个给定字母表上的符号。控制器可以在带上左右移动,控制带有一个读写头,读写头可以读出控制器访问的格子上的符号,也能改写和抹去这一符号。这一装置只是一种理想的计算模型,或者说是一种理想中的计算机。这就是电脑史上与“冯·诺依曼机器”齐名的“图灵机”。“图灵机”不是一种具体的机器,而是一种思想模型。它由三部分组成:一条带子,一读写头和一个控制装置,能计算出任何给定的计算,也能执行任何可能的任务。图灵的这一思想实际上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基础。电脑事实上就是用相应的程序来完成任何设定好的任务。同年,图灵赴美,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修,遇见了冯·诺依曼,后者对他的论文非常赞赏。冯·诺依曼后来一再强调,他的“存储程序”的思想主要来自图灵。正如飞机的真正成功得力于空气动力学一样,计算机由模拟计算向数字计算的飞跃中,图灵的理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战爆发后,英国军事情报部门对纳粹德国的“谜”一筹莫展。“谜”(Enigma)是一种密码电报机,由德国人在一战和二战之间研制成功。“谜”能把日常语言变为代码,通过无线电或电话线路秘密传送。它是一个木箱子,配有一台打字机,箱上有26个闪烁不停的小灯泡,与打字机键盘的26个字母相对应。“谜”的设计无懈可击,有一套极精密的解码设置,非一般的电报密码所能比拟,因此有“谜”的称号。这时图灵是英国外交部通信部门的战时公务员,主要负责解码。他果然不负众望,成功破译了“谜”。而德国人还蒙在鼓里,以为他们的“谜”能一直“谜”下去,照用不误,泄漏了大量的核心机密,在战事上屡屡遭挫。接着图灵又主持英国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其中一台在1944年“诺曼底登陆”前投入使用。战后,图灵被授予帝国勋章。至于图灵如何破译“谜”的,由于英国严格的政府保密法令,一直没有公之于世。所以图灵破译“谜”也成为一个“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