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社区研究与理论 1、 社区研究是社会研究的起点; 2、 社区具体可感,易于把握,是社会研究的具体化; 3、把握社区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社区; 二、社区理论 社区理论是关于社区研究的各种理论、学说与观点的统称,又称社区探究法。 社区研究可溯源至德国社会学家F.膝尼斯。到二十世纪前半期,经由美国社会学家的探讨,获得了颇有成就的发展。美国芝加哥学派便以研究都市社区而出名。 由于各社会学家所持的角度和观点的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社区理论,主要有区位理论、社会体系理论、社会互动理论。 1、区位理论。着眼于把社区作为一种空间现象或区域单位来研究。一般认为芝加哥学派是是创始者。该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可分为古典理论、社会文化区位理论、新正统理论亦即地区分析论等。详见教材。 古典区位理论--20世纪20至30年代由芝加哥学派提出。它借助于生物学进化论的原理,强调研究都市环境的空间格局。其主要的研究概念话语包括竞争、中心化、集中、隔离、入侵、延续等区位过程的概念。详见教材。 社会文化区位理论--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怀利是其代表人物。认为诸如思想感情和象征体系这样一些文化上的变项,对于都市的空间格局有重要影响,从而为区位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详见教材。 新正统区位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A.H.霍利和O.D.邓肯。该理论修正了古典区位理论,把研究的焦点从空间分布转移到人口的适应,认为技术、文化、社会组织、环境是关键的适应机制。详见教材。 2、社会体系理论。是把社区视为许多个人、群体、机构之间相互作用的网络,从而形成社区结构并分析社区的功能。该理论在社区研究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A把社区视为交往(互动)的场地即交往场地理论;B将社区视为大社会的次体系;C分析社区的纵向格局与横向格局。详见教材。 3、社会互动理论。社会互动是社区生活的重要特征。许多社区研究者都着眼于分析荡涤2居民的互动行为及其与家庭、宗教、政治、教育、经济等制度的关系。如社区冲突和社区行动。 4、社区失落论。出现于20世纪初。代表人物是齐美尔、沃思。沃思认为城市具有三种生态学上的特质,不可避免的使城市形成不同于农村的生活方式并带来许多社会问题,促使人们丧失了对人情味的感受,人与人之间猜忌多于信任,腾尼斯所讲的社区在城市中已不复存在。故称作社区失落。 5、社区继替论。出现于20世纪50至60年代。代表人物是刘易思和甘斯。认为在城市,人与人之间仍保留着亲密与互助信任的关系。 6、社区解放论。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费舍尔、谢尔曼等。他们总结了以往城市社会学家对社区研究的主要特点,指出社区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研究一直局限在同一地域的邻里关系之间,忽视其他了重要的日常活动和社会交往领域,主张应从地域和场所的局限中解放出来,接触和结交更广范围的朋友,建立超出邻里关系甚或根本与邻里关系无关的初级群体关系,这就是社区解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