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
三、转型时期中国的公共行政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中国的公共行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政府与人民关系的变化。市场经济产生了纳税人意识,这一意识的产生使得官民两方对政府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具备了一种现实的基础,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关系日渐明确。二是政府的全能角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公共空间的出现而减弱,政府独享的管理职能已经部分地被市场和社会分解。三是随着社会利益的分化,政府也开始关注自身的利益。这一对自身利益的关注胡的是符合社会目标的,而有的则是关注带有团体性质和利己性,甚至这一追求不惜伤害社会和大众的利益。最后,政府观念的变化,成本效益观念、服务观念、有效性和效率观念、时间观念、顾客观念、小政府大社会观念,尤其是公平观念已经开始在政府的运作中逐步表现出来。
  转型时期的中国公共行政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变化,以及如何适应从全球来看一个新的经济社会形态带来的严峻挑战。在整个转型时期,中国的公共行政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政府定位问题。哪些事是需要政府做的,哪些事是不需要政府做,哪些事是禁止政府做的,政府的定位问题涉及到它失学的角色以及它的运作方式。马克思在谈到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时,主张一种社会高于国家而不是国家高于社会的模式。中国传统的管理模式是政府全能和国家高于社会的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进和社会公共空间以及私人空间的扩大,人们形成一个共识是,政府并非在任何情况下老师一种管理和配置社会资源的最佳手段因此,政府在一些职能领域的退出,或一些职能的削弱正是市场和社会成长的一个必然结果。
  2、政府官员问题。市场经济的推进使得政府职位越来越具有职业化的特征,伴随着这一世俗化过程的是政府官员地位的相对跌落。这一跌落是同政府全能地位的逐步弱化相一致的。但是,在转型时期,政府官员依然拥有相当大的权力运作空间,这使得权力与经济之间呈现出一种复杂关系,从而也使得政府官员的伦理道德问题逐步上升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官员的腐败问题已经成为吏治的首要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官员在这一时期的操守在相当程序上决定着中国政府的命运。
  3、制度建设和创新问题。这一建设和创新在组织结构、领导体制、运作程序和非人格管理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组织结构中的法定结构和非法定结构的同时并存问题、结构的重叠和臃肿问题,结构与功能的不相对应问题,结构的僵化问题,领导体制中的二元结构问题,体制运作的程序问题,所有这些都构成了转型时期制度建设和创新的重要问题。诺斯曾指出制度在技术和经济进步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制度在中国的公共行政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具有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4、依法行政问题。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也是建设社会主要政治文明的重要内涵。转型时期中国的公共行政如何在运作中摆脱人格化管理,仍然是法制建设面临的一个问题。依法行政的前提是司法公正,这是依法行政的保障。依法行政集中体现了一个现代国家的基本特征,它是中国的公共行政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5、观念更新问题。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世界范围内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形态的出现,要求中国的公共行政有一种新理念。这首先要求进行观念的更新。传统时期的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在今天的中国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思想僵化、不思进取、迷信教条、崇尚权力、轻视真理和知识、官贵民贱等等现象随处可见,并成为中国行政发展的一个巨大障碍。没有一种新观念、新的理念指导行政活动,中国的公共行政发展要取得进步是不可能的。其次,要有世界眼光,全球的一体化过程要求中国在许多方面必须按国际规则行事。因此,只有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才能跟上世界行政发展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