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非正式组织
一、非正式组织的含义与成因
  在当代西方行政学理论中,对非正式组织的研究起源于霍桑实验。这一试验表明,正式组织中总存在着一些非正式组织,并对人的感情、情绪、地位、行为、爱好产生很大的影响。
  首次提出非正式组织理论的是美国学者巴纳德。他在《经理的职能》一书中指出:"非正式组织就是在正式组织中,由于个人之间的相互接触和交互影响而形成的自由结合体,它不具有特定的目的,而是具有偶发性或自然形成。"在巴纳德之后,Fo罗茨里伯格和Wo迪克森等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使非正式组织理论日趋完善。国内外学者关于非正式组织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的若干成员由于生活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共同意识,并由此形成自然的人际关系。
  一般地说,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有以下原因。一是个人经历因素。组织成员有类似经历和现实遭遇,会产生相似的情绪和认知,从而形成非正式组织;二是个人兴趣因素。组织成员兴趣爱好相似,在工作之余经常频繁接触,联系密切,逐渐形成非正式组织;三是个人价值观念因素。组织成员价值观念较为一致,容易产生共同语言,经多次交往后,逐渐形成非正式组织;四是社交因素。组织成员因工作和生活联系而经常交往,这有助于形成非正式组织;五是共同利害因素。组织成员在工作上有共同的利害关系,容易形成非正式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