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
  行政决策的程序是指行政决策过程中的逻辑顺序和基本步骤。通常,行政决策的基本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发现问题,确立目标
  发现问题,确立目标是整个决策过程的逻辑起点。目标的确立是同问题的发现,以及对问题的认识和有关信息的分析联系在一起的。
  在行政决策中,问题的提出通常有三种途径。
  1、外在创始模式。即问题的发现者和提出者是行政机构以外的团体,它提出某种将问题扩散到社会之中,以获得社会公众的支持,最后引进决策者的重视并加以解决。
  2、动员模式。即问题的创始者是行政领导,但为了有效地实现决策的目标,需要获得公众的支持,因而要将问题扩散到社会中以获得社会的支持。
  3、内在创始模式。即由行政机构内部引出总是,但没有将问题扩散到社会的意图,而是将决策成功的希望寄托在行政机构自身的力量上。社会公众对问题的确定不产生影响。
  无论出于哪种状况,对问题的界定总是由决策者作出的。因此,决策者在界定问题时,一要对问题进行准确、完整的陈述和抽象;二要通过对整体环境的探擦、研究,找出制定决策的理由,三要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辩明决策的条件,进而确立决策目标。
  决策者在确立决策目标时,必须遵循以下规范:一是决策目标必须建立需要与可能之间的平衡;是决策目标的表述应当准确;三是决策目标系统应当主次分明。当决策涉及到多个目标时,需要根据各个目标的基本性质、因果关系、层次高低或重要性进行大小排列,优先考虑必要的重点目标;还可以通过目标归并减少次级目标。
二、分析预测,拟定方案
  这一阶段的特点一是预测,二是创新,三是对比。其中创新是核心。
  由于决策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活动。预测对决策方案的选择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为预测活动提供了许多有效的预测方法和技术。在正式拟定方案之前,要认真搞好调查研究和科学预测。调查研究和科学预测应该主要把握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同决策总是有关的环境和条件中,我们有哪些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对于有利因素,应该如何利用;对于不利因素,应该如何转化?二是过去是否遇到过同类或类似总是,采取过解决途径和办法,效果如何?三是现实的问题有哪些主要特点?在新的情势下,是否具有解决所面临的决策总是的新的途径和新的办法?
  预测还涉及到对于方案后果的预测。充分预测方案的后果,是决策者在比较和选择各个备选方案时最为关键的问题。对于方案后果的预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客观环境条件可能产生的变化;二是在各种客观条件下方案的预期效果。
  拟订备选方案包括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列出全部备选方案;二是预测每一方案的后果;三是对全部备选方案可能的后果进行对比性评价。
  在拟订方案的过程中,必须遵守两项原则:一是方案尽可能详尽完备;二是方案的互相排斥,便于选择。
三、比较选优,抉择方案
  抉择方案的标准有三个:
  一是价值标准。什么是好的标准?好的标准是什么?通常,行政决策应以促进社会安定和社会发展为价值标准。
  二是择优的程度标准?好的标准是"最优",还是"满意"?在这方面,西蒙提出的"满意"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三是不确定状态下的抉择标准。如果一个方案的执行后果是多样的,应当如何确定抉择标准?在实践中,应当尽可能预测各种结果,并对这些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选择相对满意的方案。
  在抉择方案的过程中,应当运用经验判断法、科学论证法和专家论证法等多种方法。
  方案拟订好后,由决策者进行拍板,即最后定案。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的机关,由行政首长最后定案;实行委员会制的机关,由委员会成员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最后定案。
四、实施反馈,完善决策
  决策形成后,就应当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信息反馈,并进行追踪决策,以期有效地达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