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思考题: 1、什么叫财务行政? 财务行政是政府、管理者等行政主体对政府公共管理或单位微观管理中的资金收支的管理活动,是行政主体行使与法定的事权相配套的财权,规范和监督资金的收人、保存和支出,支持和保障行政管理各项职能的运行,从而实现行政管理目标的过程,是关于行政主体依法生财、聚财、理财和用财的学问。 根据狭义行政和广义行政的区分,财务行政也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财务行政,是指国家机构对国有的资金和财产的管理,它是政府行政管理的组成部分,包括预算管理、审计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国有银行管理和会计管理等方面。广义的财务行政除了包括狭义的内容外,还包括国家机构、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内部的财务管理。 2、试论财务行政的特点。 财务行政具有下列特点: 1.公益性。财务行政的公益性,指的是社会效益优先,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经济效益。这是公共行政管理同企业管理,以及行政管理学所研究的财务行政同企业管理学所研究的财务管理的根本区别。企业管理及其企业财务以经济效益优先,在此基础上,兼顾社会效益。而公共行政管理及其财务行政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其核心是以社会各方面的平衡发展为目标,不以赢利为目标,在两者可以兼得时,兼顾两者,在两者不能兼得时,宁可不盈利或亏损,也要实现社会平衡发展的目标。在为实现社会平衡发展而使用资金和财产的过程中,应该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2.多源性。财务行政的多源性,指的是它的资金来源具有多样性。狭义的财务行政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税收,但还有国有资产的资本金、利润和租金,发行公债等。广义的财务行政的资金来源,还包括国家财政的拨款,国家机构提供服务时适当的收费,政党组织的党费,社会团体的会费,企、事业单位的经营性收入等。这种资金来源的多样性,也使公共行政管理的财务行政比企业的财务管理更为复杂。不同性质的资金来源,需要有不同性质的财务制度加以管理。至少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投入产出不均衡型。在这种类型的资金使用中,投入可以大于产出,如对贫困者的救济;也可以产出大于投入,如对一个产业项目的投资。税收、国有资产的各种收入、国家财政对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等,属于这种类型。第二种是投入产出均衡型。这种类型的资金使用,不在于谋求利润,主要在于维持组织的生存和功能。国家机构提供服务时适当的收费、政党组织的党费、社会团体的会费、国家财政对国家机构和事业单位的拨款、发行公债等,属于这种类型。第三种是产出大于投入型。这种类型的资金使用,目的在于创造比投入资金更多的利润和税收。企、事业单位的经营性收人、国家财政对生产性项目的投资等,属于这种类型。 3.保障性。财务行政的保障性,指的是从财力上支持符合规章制度的管理活动开支,是财务行政责无旁贷的义务。财务行政的保障性,受制于行政管理的目的性。行政管理的各种功能和活动都需要财力的支持,如果没有或缺乏资金的保障,它们就难以开展,目标就不能实现。 4.纪律性。财务行政的纪律性,指的是各种组织的成员必须自觉遵守、财务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坚决维护有关财务行政活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公共行政管理的财务行政必须遵守规章制度。构成财务行政资金来源的主体是国家的资金和财产,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是为了保证国家的资金和财产用于实现公众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防止用于谋取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 5.勤俭性。财务行政的勤俭性,指的是节约使用每一笔资金,反对铺张浪费。这首先是因为财务行政所使用的资金基本上是公共资金,对公众负责,要求勤俭节约。其次是因为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全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总体上还不高;即使以后生产力比较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由于我国的人均资源量较低,仍应坚持勤俭节约。再次是因为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勤俭节约是工农群众的本色和优良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