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思考题:
3、试述行政文化的构成与作用。
  行政文化的构成
  (一)行政文化的关系性构成
  任何行政关系均由行政主体与行政客体组合而成,由于主客双方在行政关系中的不同地位,从而形成不同的文化形态。
  1、主体行政文化:主体行政文化是指行政管理过程中,实际拥有和行使行政权力的个体或组织的行政意识。主体行政文化的核心,是对行政权力性质的确认、维护和使用,它直接决定着特定行政文化的本质属性与基本特征,是构成特定行政关系的主导因素。
  2、客体行政文化。客体行政文化是指行政管理过程中,不直接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并作为行政管理对象的个人、群体和组织的行政意识,其核心是对行政主体的行为合理性的评价。其评价标准会因各自利益的不同而呈现多样性。当行政客体认为行政主体行为合理时,易与主体形成同一性的行政文化,相反,则难以形成同一性的行政文化。如果行政主体的行为被行政客体评价为不合理,并长期得不到调整和改善时,会造成行政文化主客体间的异质性,甚至带来意识形态的危机。因此,客体行政文化在行政文化的构成中,虽不居于主导地位,但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行政文化的发生性构成
  行政文化的发生一般经过行政心态、行政意志、行政规范和行政评价等阶段,这些阶段的文化现象为行政文化发生性构成的基本要素。
  1、行政心态。行政心态形成于行政活动的起始阶段,并随行政活动的展开而不断变化。行政心态是人们对具体行政活动所持的情绪、感知方式和态度的总和。行政心态有三个特征:(1)产生的自发性、非理性;(2)表现的不稳定性;(3)影响的潜在性或内在性。
  2、行政意志。行政意志是人们决心达到某种行政活动目的而产生的精神状态,是行政心态上升至理性的强化结果。行政意志的表现形式有两种,行政观念与行政活动中的行为倾向,实质上是人做出某一行政行为时在对错之间、善恶之间、道德与非道德之间实行的选择。因此,行政意志有着强烈的自主性、目标性,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体现。
  3、行政规范。行政规范作为确定或指导各种行政关系、行政活动的标准和规则,既是行政意志的最集中体现,也是行政意志转化为行政实践后的合理性成果。其表现形式包括成文规范,也包括行为规范或典范。行政规范的主要特性有三个: (1)协调性;(2)原则性;(3)外在控制性。
  4、行政评价。行政评价是特定意识形态下,人们对社会实际存在或可能发生的各种行政行为所作的价值判断,以达到去伪存真、抑恶扬善的目的。行政评价一般分为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两种形式。社会评价主要指社会舆论,其中包括一定社会集团和阶级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舆论工具所传播的正式社会舆论,也包括人们自发产生并自然传播的民间舆论。社会舆论在性质上有进步与落后之分,在作用上有积极与消极之别。自我评价主要借助于内心信念或主观意志的作用,在评价中,个体自身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
  (三)行政文化的其他构成
  依据行政文化中不同类型的行政意识所处位置、所起作用的不同,可将其作层次性划分。如行政心理、行政道德、行政精神构成由较低层次上升至较高层次的层级性行政文化。
  此外,依据不同的文化传统,行政文化还有民族性构成,依据不同的阶级意识形态,可将行政文化的构成作阶级性区分,等等。行政文化的作用
  行政文化是产生于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并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上层建筑,它一经产生便对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关系起到能动的反作用。
  (一)行政文化的一般功能
  1、引导功能。行政文化使行政系统中的群体有明确的正义目标,大家同心同德地为这一目标努力奋斗。行政文化的内容具有社会的公共性和示范性。因为所依据的是国家和社会公认的、共同的道德观念和理想,因此,行政文化的共同原则和基本精神具有社会普遍性,行政行为具有公共性。又因为行政系统掌握着一定的社会政治资源和所处的特殊地位,其行为和风貌不仅为社会大众所关注,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巨大的影响,直接对社会大众起示范和导向作用。
  2、规范功能。行政文化是以一定的概念、范畴和一系列的伦理规范反映并作用于行政过程和行政行为的存在。这种规范的特点就在于:以善恶来认识、评价和把握行政过程中担任行政角色的行政行为,通过外在的舆论评价和内心信念的体验以及一定的制度约束,形成强大的规范场,引导和约束行政系统的运行和行政管理者的行政行为,使行政过程趋于程序化、规范化。
  3、维系功能。行政人员作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行政管理者,其行政价值取向势必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行政文化使行政系统中的个人与个人之间有一种广泛的信任关系,行政文化在行政主体与行政对象之间形成沟通的桥梁,使全国上下形成凝聚力。
  4、选择功能。在发生行政行为之前,行政主体总是在一定行政意识支配下,在不同的价值或善恶冲突之间做出自觉自愿的抉择,确定采取何种行为方案以实现行政目标,并依据行政文化的价值判断,对行政行为动机进行检查。行政文化是实际影响行政选择的基本环节。
  (二)行政文化对内向性行政的作用
  内向性行政即行政者对其机关内部事务的管理活动。
  1、对行政组织形式的影响。任何具体的行政组织形式都是人们选择的结果,其中不仅客观存在的管理需要、行政条件和资源状况制约着人们的选择,而且行政主体对行政方式、组织制度和管理模式的认同与否亦决定着这一选择。
  2、对行政观念的影响。行政观念的形成与演变,离不开认识由感性至理性的内在过程,即人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存在及其规律的感知、分析、判断、推理等一系列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道德要求和精神状况始终起着重要作用。行政文化因自身性质的不同,会对实践作正确的或错误的引导,也会对客观现实作真实的或扭曲的反映,更会对行政观念的内涵作科学的或荒谬的解释。这些,都是行政观念建设所不应忽视的。
  3、对行政风气的影响。一个国家、一个行政组织或人员,拥有什么样的行政风气,往往受到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的制约,以及历史的、现实的文化的影响。符合并能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行政文化,不仅能在观念层次上引导良好的行政风气的养成与发展,而且能在人的心理与日常行为方式上发生作用,以渐变的方式改变着人的习惯和气质。
  (三)行政文化对外向性行政的作用
  外向性行政即行政者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1、廉洁行政的保障。廉洁行政是社会利益的集中体现,也是行政组织得以有效运作和长期存在的根本所在。廉洁行政的保障,离不开法治,更离不开行政文化的“心治”。行政文化能渗透人心,影响人的道德要求和人生价值观念,起到法治手段难以起到的作用。
  2、高效行政的条件。行政效率的有无与高低,关键在于人的思想、精神和作风等主观因素。相等的设备、相同的手段和相同的规则,由于人的主观因素不同,其效率会有天地之别。行政者的高效行政思想,为争取高效行政而艰苦奋斗的精神,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这些既是以往优秀的行政文化的积极成果,又是现实行政文化对高效行政的有力保障。
  3、民主行政的条件。民主行政具有明显的阶级内容,直接受行政文化的影响,其中除民主观念的影响外,还受道德意识、政治观念和法律思想的制约。行政者为达到其行政目标,须依靠一定的民主手段和方式,为此,需要以文化传播的方式宣传、灌输民主行政的观念。维护其民主的阶级性质,实现民主的有效性。从这个意义看,行政文化建设是实现民主行政不可或缺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