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第三节当代中国的行政改革 二、行政改革的制约与推动因素 2、行政改革的动力。行政改革的动力指推动决策者和行政领导采取措施,实现行政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对改变行政系统现状的需求。它也可以被概括为一种客观的需要或潜在的利益。就像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存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一样,行政系统也存在着新旧更替、不断发展的过程。并且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始终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的维系力量也就是行政发展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在不同的国家,行政改革与发展的动力因素因其国情不同而有别。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其中也有共同的因素。 第一,行政改革的外部动力。行政改革的外部动力,来自于行政系统与环境的互动,环境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往往是推动行政改革的力量。首先是政治因素。政治同行政有着最为紧密的关系,政治发展对行政发展的影响最为直接,如国际性危机要求行政体系作出紧急反应,确保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不受或少受影响(例如,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考验)。政治制度的变更与发展必然导致行政制度的相应变化。专制政体和民主政体下的行政体系显然是不同的,当宪法的修改涉及行政体系时,行政体系必然随之变化,此外,政治决策的变动,也必然要求行政体系作出相应变化。 其次是经济因素。经济制度的变化必然导致行政制度的变革。经济政策的变化会对行政体系提出不同的要求,一定的经济状况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行政制度。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行政的发展。 再次是文化因素。任何一个行政体系的结构形式、运转程序、决策过程以及行政人员的行为、态度、价值观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当一种新的行政文化、行政价值取代旧的行政文化、行政价值,行政发展已经由可能成为现实。 第二,行政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行政体系本身的自主发展规律,即行政体系本身的一种自然生长的趋势。 首先是新的技术方法的推动。目前,对行政发展带来直接冲击的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行政领域正得到广泛应用,并显示了它辉煌的前景。行政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一方面减少了人的手工劳动,必然会使机构和人员减缩,因而会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带来了一系列新的行政管理模式和组织方法,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并影响到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之间的关系,增加了行政管理的经济效益。 其次是政府内部改革人士的推动。政府内部一些有使命感和责任心的人,往往是行政改革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对行政改革和行政发展起一种推动作用,他们并非既得利益的一部分,但也并非完全同既得利益无关,促使他们进行改革的是对国家的责任,在自上而下的改革和发展中,这些人的作用就特别可贵。 次是政府雇员的利益需求。每一位行政人员都是具有各自的利益需求的“经济人”。这种利益需求既有较低层次的生理需求,也有较高层次的升迁、荣誉、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就要求政府雇员以努力的工作来获得自身利益需求的满足,故而,政府雇员自我实现的需要,无疑是行政发展的巨大内驱力。 总之,只有当改革的动力超过其阻力时,发展才有可能产生。毋庸置疑,在推动行政发展的诸多动力之中,经济动力最为根本。改革通常都能在经济领域中找到它的动因,而政治支持是最直接的原因,对于改革的形成、确定和实施是必不可少的。领导行政改革的机构必须依靠执政党或执政集团乃至最高领导,并获得其参与或支持,方能推动行政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