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第三节当代中国的行政改革 三、行政发展的前景与趋势 (一)信息社会与行政发展 人类社会已经或正在进入信息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信息社会为行政发展提供了以下的契机: 1、行政环境的优化。组织的变革常常由环境的变化为诱因。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社会的来临,使行政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迁,从而诱发了行政系统的变革:从政治环境来看,信息社会中知识和智力在整个社会权力结构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其他社会团体和公民越来越有可能摆脱对政府的依附关系,并且对政府形成强大的监督力量。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公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也进一步增强,推动了政府行为的理性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就经济环境而言,知识经济以发达、成熟的市场经济作为基础,知识和信息在资本运营和商品流通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要求政府按照成熟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调整其职能结构,强化对知识和信息的管理和调控职能,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重点,引导、培育和扶持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职能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引起组织结构、人员结构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2、行政价值观的重塑。在西方,传统社会公共行政的基本价值体系可以概括为效率、代议制度、政治中立、科层式组织的行政领导。其中,效率是传统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而在信息社会,公共行政的价值观念发生转变,公平正义与行政效率并重,行政民主与政治民主共存。公共行政价值观的重塑为行政发展的范式变迁奠定了理论基础。 3、行政技术的创新。计算机信息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和光纤通信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密切结合,使人类对信息的提取、传递、存储和处理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提高。政府可以通过互联网络充分占有决策信息,整合社会利益要求,利用政府外部的专家、学者等智力资源,推动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简言之,行政技术的创新为信息社会的行政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行政现代化的模式建构 行政现代化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从行政现代化的不同阶段来看,行政现代化可以有不同的模式,从一般意义上而言,行政现代化的模式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行政组织的高度完善化:就现代化的管理和科学决策而言,现代化的政府机构,应当是一个巨大的组织系统.是由决策机构、咨询机构、信息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之间互相连结、互相依赖、互相制衡,联成一体组成的。结构齐全、功能完整的现代化组织系统是现代管理的社会化与高效化的客观要求。唯有这样;它才能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自我适应。 行政组织的高度完善化,需要政府职权高度分化,政府机构设置高度合理化,需要改变因人设事、因人设职的弊端,根据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科学地设置政府机构,分化政府职权,使政府各个机构能各就其位,各司其职,促使彼此提高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发展变化的能力。 第二,行政决策的高度科学化。政府决策是行政活动中最为经常和频繁的行为。科学决策除了有完善的组织系统作保障外,还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决策必须借助高科技的物质手段,即具备能及时收集、整理、传输、编辑、存贮、检索、发送显示有关信息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二是需要有科学的决策程序。 第三,行政法制化。行政法制化是行政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是保证政府行政效能、行政组织制度化与程序化的需要。法制化包括:行政机构的设置必须有法律法规予以规范,机构的性质、职权、责任以及机构编制、数额等用制度的形式予以明确规定,行政机构的运行程序也须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即行政机构的行为程序化。使其运转有制度保障,使政府能依法行政,为此一方面要求政府在行使权力、管理国家公共事务中,能遵循法律授予的权限并依据法律规定,忠实地执行人民的意志,为保护人民权利而正确行使行政权力;另一方面政府应当积极创造社会民主化的政治环境,让民众参政、议政,没有广大群众的政治参与,行政就会缺乏压力与监督,缺乏有效的自律机制。 第四,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与知识化。现代社会,管理成了一门专门的科学知识和一种职业,管理人才流入到社会的各个部门。在西方,政府中形成了所谓的“专家集团”、“职业管理集团”,政府内中上层以下的行政管理权逐渐被专业化的行政人员所掌握。其结果不仅使整个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在许多方面发生了人们所意想不到的变化,而且为各级政府的社会化管理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西方的这种发展模式,虽然不能照搬到所有国家,然而,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和知识化是行政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尺,离开它,就无法谈论行政现代化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