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诗歌305篇。据《国语》和《汉书》等史籍记载,周代有公卿列士献诗和行人采诗制度,《诗经》大约是公元前6世纪周王朝的乐官在献诗采诗的基础上编辑而成的。
   《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宋代学者郑樵说:“乡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诗辩妄》)“风”是带有诸侯国地方色彩的诗歌,包括周南、召南、邶、鄘 、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15国风,共160篇。其中大部分是民间诗歌,反映普通平民的爱情婚姻、农业生产、征战劳役等生活,是《诗经》中的精华。“雅”是周朝王都附近的乐歌,分大、小二雅,共150篇。小雅74篇,多为下层官吏的怨刺伤口也有一部分民间诗歌。大雅31篇,多为朝廷宴享时所用的乐歌,其中《生民》、《公刘》、《绵》等篇是周民族发祥发达的史诗,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所用的舞曲乐歌,分为周、鲁、商三颂,共40篇。《诗经》反映了周初至春秋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其中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的民歌,奠定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诗经》主要运用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赋、比、兴的含义,按照宋代学者朱熹的解释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赋就是铺陈叙述,雅诗、颂诗多用这种手法。比就是譬喻,诗中运用譬喻,从而使诗歌形象更加鲜明。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的开头,是诗歌中一种特别的开端。《诗经》中的赋、比、兴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特别是比兴结合,形成了中国诗歌独特的文化传统。《诗经》在章法上多重章叠句,在句式上以四言为主,以杂言为畏,在词语上多双声叠韵、重言叠字,读来音节和谐流畅,节奏舒卷徐缓。从诗体的角度来看,《诗经》是我国四言诗的高峰,在诗体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诗经》原来称为《诗》或《诗三百》。先秦时期,《庄子》、《荀子》曾将《诗》与“经”联系起来加以评论。汉代统治者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尊“诗”为经典,《诗经》成为定名,并被官方确立了权威的地位。汉代传授《诗经》有齐、鲁、韩、毛四家,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渐次亡佚,毛诗逐渐盛行,并流传至今。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在南方江汉一带崛起的一种新体诗歌。孟子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而后《春秋》作。”(《孟子.离娄下》)春秋中期以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诗歌创作逐渐消歇,而江汉一带的民歌却一脉相承。到了战国中晚期,伟大的诗人屈原继承楚地民歌传统和文化传统,将楚辞创作推向成熟并达到顶峰。作为一种新诗体,楚辞在句式上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字。楚辞最鲜明的特点是它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代学者黄伯思所说:“盖屈宋诸骚(指楚辞体诗歌),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东观余论.校订楚辞序》)
   “楚辞”一名,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史记》一书。《楚辞》作为一部诗歌总集,为西汉时期的学者刘向所编,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楚辞》收录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伤口以及汉代文人模拟的作品,其中以屈原的作品最为重要。屈原是楚辞体诗歌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楚辞》一书收录屈原的作品25篇,包括《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等。《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品,是一篇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抒情诗歌。《九歌》是在楚国民间祭祀乐歌的基础上加工的一组抒情诗歌。《天问》是一首奇特的诗歌,全诗向天地自然、古往今来提出了170多个问题,诗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神话和古史材料。《九章》包括九篇独立的作品,不是一时一地之所,因其内容、形式大致相近,后人集为组诗,以《九章》为名。屈原的作品感情强烈,富于想象,带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宋玉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重要的楚辞作家,他的代表作品《九辨》是一首直抒胸臆的长篇政治抒情诗,作品开头浓郁的悲秋情感开创了我国文学中“悲秋”主题的先河。
   《诗经》和《楚辞》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我国文学史光辉灿烂的第一页。《诗经》、《楚辞》以抒情为主的艺术特征开创了我国文学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楚辞》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