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名家名作
1、鲁迅的散文
鲁迅散文在多个层面对中国现代散文进行了开拓,除了上述散文诗作品《野草》,其追忆旧事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也是叙事抒情散文的经典之作。在其中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既有柔和温情的一面(如《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啊长与〈山海经〉》),也有深刻的批判与深沉的北怆(如《二十四孝图》、《五猖会》),两者互为表里,充分显示了鲁迅散文独特的韵味。
鲁迅杂文数量极多,共结成《坟》、《华盖集》、《而已集》、《三闲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14本文集,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看。内容上,是“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异常取类型”。对丑恶的历史文化及社会现实,进行无情而深刻的批判;对特殊的社会现象,则常进行形象的类型概括,加以深入揭露,如他笔下的“叭儿狗”、“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脖子上挂着小铃铎”的“带头羊”、“奴隶总管”、“洋场恶少”等。形势上,善用讽刺的笔调及富于独创性的语言。
2、周作人的散文
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了“美文”的概念,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他自己的散文创作,更是形成并带动了散文史上的所谓“言志派”。周作人的散文有“浮躁凌厉”和“冲淡平和”两种,后者尤其能够显示其散文艺术的个性,具有如下特征:(1)题材上,亲切平凡。他的散文取材都很平凡乃至琐碎,草木虫鱼、喝茶饮酒、地方风物、历史掌故、衣食住行、生活琐事,都可以信手写来,很有人间的“烟火”气,自然使读者有亲切感。(2)语言上,讲究“简单味”与“涩味”并重。一方面,语言以白话口语为主,简练无华;另一方面,他又常常在这种口语的基础上,适当的加以欧化、古文、方言等语言成分的糅合,造出一种“雅致的俗语文”,追求语言的“涩如青果”、“枯涩苍老”等效果。(3)风格上,强调闲适的趣味,既有文人名士的“雅趣”,又不必民间辛辣诙谐的“俗趣”。散文名篇有《故乡的野菜》、《北京的茶食》、《苦雨》、《喝茶》、《乌篷船》等。
3、冰心的散文
“五四”时期所谓“冰心体”散文是最具代表性的美文小说,如《往事》、《寄小读者》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冰心的散文通常以行云流水般的文字,通过书写自己刹那间涌现的感触,或者描绘具体的自然景物,来表达关于母爱、亲情、自然之美等永恒的主题。在文字方面,她还主张“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将文言文、白话文、乃至西文调和得当,形成了典雅凝练而又清新的语言风格。
4、朱自清的散文
朱自清是现代散文史中公认的大家,他的散文作品已经与古典散文名篇一同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朱自清散文擅长写景与抒情,可称之为“工笔美文”。他写景状物的名篇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荷塘月色》等,都体现出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对声音、色彩的敏锐感觉,通过或动或静的鲜明形象,巧妙的比喻与联想,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构成细密、幽远、浑圆的意境。而他的抒情散文,如《背影》、《给亡妇》等,秉承中国“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表现出一种“哀而不伤”的含蓄深沉的美学风格。另外,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几乎全用口语、清秀、朴素而又精到,被认为是白话文字的典范。
5、林语堂的散文
林语堂早在20年代就曾经发表过不少犀利的小品文字。不过,他在散文史上影响最大的还是在30年代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杂志,都以发表小品为主,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创作。他主张小品文应“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他自己的散文,力求“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善于从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中寻找题材,从而引出对传统文化及外来文明的思考。文字方面,幽默睿智,行文流畅,对后世有相当大的影响。
6、何其芳的散文
何其芳是30年代“京派”散文家,以散文集《画梦灵》著名。《画梦灵》中的散文都是精致的美文,采用心灵独白式的语调,探索青年人内心深处的“寂寞”、“孤独”。他的散文意象迷离,想象奇特,文笔纤弱细腻,文字绚丽朦胧,是艺术美文的极致之作,也代表了30年代散文艺术探索的一种途径。但有时雕琢过分,有伤自然。
7、巴金的散文
巴金的散文作品数量较多,30到40年代先后结集为《旅途随笔》、《忆》、《短简》、《点滴》、《梦与醉》、《龙.虎.狗》、《废园外》等。与他的小说一样,巴金的散文往往充溢着时代色彩及浓郁的情感。散文语言酣畅朴素,常因直面剖白自己而一泻无余。80年代后他的《随想录》因直面“文革”浩劫,质朴而真诚地进行自我反思,引起了极大轰动,被称为“说真话的大书”,其中的名篇有《怀念萧珊》、《小狗包弟》等。
8、沈从文的散文
沈从文的作品以“湘西小说”《边城》最为著名。他30年代的散文同样主要以湘西为书写对象。《湘西》、《湘西散记》为其代表作。这类散文记录了湘西特异的山水景致和风土人情,较多地继承了中国古代游记传统;其中又有着对人的命运和生命的关注,同时在对往昔的追忆中,也显示了对于文化的深层关怀,是融合了多元思考的意蕴深厚的作品。他还有一些回忆散文如《记丁玲》、《记胡也频》、《从文自传》等,具有史料的价值。
9、余秋雨的散文
八九十年代以来出现的“学者散文”,往往将学术知识与理性思考融入到散文表达中。余秋雨的散文就是这种学者散文的代表,主要散文集有《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他的散文把游记文字同文化思考结合在一起,在记述自己对名胜古迹的游历感受的同时,介绍相关的文化历史知识,并思索民族文化的意义及变迁,以及知识分子本身的使命或命运,是一种“个人与山水的同旋”。从这样的学者散文中,可以发现三四十年代游记散文的影响痕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