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戏剧概述
中国现代戏剧肇东于1907年“春柳社”的创立及其演剧活动。这是一个由留日学生在东京组织的戏剧社团,主要成员有李叔同、曾孝谷、陆镜若、欧阳愈倩等人。他们在东京先后演出了《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等所谓“文明新戏”,结果引起了轰动。这也正是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起始。
1917年后,随着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等文章在《新青年》杂志的发表,文学革命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最中心的一环。与此相关联,文学各部门、各文体的变革讨论也都如火如荼。其中关于旧戏改良的讨论,以及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引入,使中国现代戏剧产生中的变革的基础。前者对中国旧戏内容的陈旧与封建、形式的“野蛮遗留”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坚决的批判;后者通过对西洋戏剧的介绍倡导,促进了戏剧观念的更新,确立了近代现实主义戏剧在中国话剧发展上的指导地位。
在倾向欧美新式话剧的大前提下,20世纪中国话剧的最初发展仍然是多元化的。20年代戏剧方面的代表作家作品,主要有胡适、陈大悲、欧阳予倩等人的“社会问题剧”,代表作品有《终身大事》、《幽兰女士》、《泼妇》等;郭沫若的浪漫主义抒情史剧或诗剧,代表作品为《三个叛徒的女性》、《女神之再生》等;洪深早期试图将欧美戏剧表现形式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的剧作,有代表作《赵阎王》等;田汉早期的浪漫主义作品,如《梵峨嶙与蔷薇》、《古潭的声音》、《南归》、《咖啡店之一夜》、《货虎之夜》等;丁西林讲求“趣味”的独幕戏剧,如《一只马蜂》、《压迫》、《瞎了一只眼》等。下面略谈田汉与丁西林。
田汉(1898~1968),湖南长沙人。1916年赴日本留学,期间接受了大量西方戏剧艺术作品,以及当时日本的新戏剧运动的影响。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21年,同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共同发起组织创作社,后脱离创造社发起成立南国社,创办《南国》半月刊,以后又陆续创办南国电影剧社、上海艺术大学、南国艺术学院等,以戏剧活动为主。前期主要作品有《咖啡店之一夜》(1922)、《获虎之夜》(1924)、《苏州夜话》、《湖上的悲剧》(1928)、《名优之死》、《南归》(1929)等。后转向从事左翼戏剧活动,先后创作了现实主义剧本《梅雨》、《顾正红之死》、《洪水》、《乱钟》,《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等,1935年创作了表现抗日的《回春之曲》,有很大影响。30年代他为电影《桃李劫》创作的插曲《毕业歌》、为电影《风云儿女》作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都广为流传。抗战爆发后,创作了多幕剧《芦沟桥》(1937)、《秋声赋》(1941)、《丽人行》(1947)等。田汉早期剧作,有唯美主义和社会批判两类主题,同时有“诗人写剧”的浪漫主义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个方面:
⑴浓厚的抒情新。田汉早期的剧作往往不是以抒情取胜,而更注重情绪、意境的营造,尤其是幻灭的感伤、孤独的寂寞、颠沛流离的失落等感情,几乎弥漫了他早期的所有作品。
⑵传奇色彩。田汉的剧作富有想象力,剧情安排虽不复杂,但比较奇特,具有传奇色彩。如《获虎之夜》中的猎虎变成了猎人,《湖上的悲剧》中主人公的生生死死等。
⑶诗句般的语言。田汉剧作的语言常常是诗意盎然的,尤其是人物的独白,完全可以作为抒情诗来朗诵。这种语言风格也加强了其剧作的浪漫主义特征。
丁西林(1893~1974),江苏泰兴人。曾留学英国,攻读物理和数学。其间阅读了大量英文小说和剧本,并受到西方戏剧尤其是英法戏剧名作的感染与熏陶。因此,科学家式的严谨缜密,英国时速戏剧的机智与趣味、在他的剧作中都有所表现。丁西林醉心于独幕喜剧创作,主要作品有《一只马蜂》(1923)、《亲爱的丈夫》(1924)、《酒后》(1925,改编自凌叔华的小说)、《压迫》(1925)、《瞎了一只眼》(1927)、《北京的空气》(1930)等。抗战期间有独幕剧《三块钱国币》、多幕剧《等太太回来的时候》(1939)和《妙峰山》(1940),建国后创作过话剧《孟丽君》(1961)等。丁西林20年代的独幕剧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全部取材于日常的生活,比如房租、招待客人等,来揭示人物之间的微妙情感,乃至人生的真谛。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把握丁西林剧作的风格特征。
(1)机智幽默的喜剧趣味。丁西林剧作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而是一种“几乎无事的喜剧”,他强调喜剧不同于“闹剧”,追求的是观众(读者)在品味戏剧过程中得到的“理性的感受”,体会某种“生动的生活情趣”,从而产生“会心的微笑”。
(2)精巧的结构。他的独幕剧一般只有两三个人物,通过人物之间的“说谎”或误会,层层相扣,结尾处则以急转直下的逆转,造成强烈的喜剧效果。
(3)语言与细节。丁西林剧作语言不仅俏皮生动,而且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身份与性格。比如《一只马蜂》中吉先生以“八股文”与“白话诗”来比喻不同的新旧女性,显示出他诙谐调侃又略带玩世的性格;《压迫》中男房客是一位工程师,其语言“逻辑”严密,而女房客的言语利落则她的泼辣机敏相吻合。丁西林对细节十分重视,常常以此来暗示人物的心理变化,比如《一只马蜂》中吉先生的几次吃糖、余小姐的几次理衣服,都是他们内心活动的具体呈现。
30年代,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时期,话剧创作更为多元化,无论是面向知识分子与城市市民阶层的“剧场戏剧”,还是面向工人农民大众的“广场戏剧”,都得到了积极的探索与长足的发展;另一方面,在积累中出现了现代话剧的精品,其标志就是曹禺作品的出现。(有关曹禺另见下文专门介绍)
抗战爆发后到40年代,在不同的政治区域及相关的文学区域,如国统区、沦陷区、解放区,以及不同的抗战阶段,现代戏剧有着多种多样的发展。为配合战时宣传需要,灵活机动的街头剧、广场剧,乃至茶馆剧、游行剧以及活报剧等大量出现,著名作品如《放下你的鞭子》等;解放区则有了结合了民间艺术形式产生的秧歌剧、新歌剧,如《兄妹开荒》、《白毛女》等;大后方及上海“孤岛”,不同题材也都形成了创作潮流,出现了大批优秀剧作:历史剧如郭沫若的《屈原》、《虎符》、《高渐离》等战国剧系列,阳翰笙的《天国春秋》、欧阳予倩的《忠王李秀成》、阿英的《碧血花》、《海国英雄》、于伶的《大明英烈传》等;歌颂知识分子的正剧如夏衍的《法西斯细菌》、陈白尘的《岁寒图》、袁俊的《万世师表》等;还有揭露国民党黑暗统治的讽喻喜剧如陈白尘的《升官图》、老舍的《残雾》等。夏衍是30年代中期以后非常重要的一位剧作家。
夏衍(1900~1996),20年代末就积极投身左翼戏剧活动,1936年发表历史剧《赛金花》、《自由魂》(《秋瑾传》),1937年发表《上海屋檐下》,抗战期间的代表作品是《法西斯细菌》。《上海屋檐下》把上海小市民的生活搬上了舞台,同时展开弄堂里五户人家的家长里短及背后的悲欢离合。这里有做小学教员的赵振宇与他自私狭隘的妻子;失业的洋行小职员黄家楣一家与他从乡下来的父亲;被迫卖身而落入流氓魔爪的风尘女子施小宝;孤苦无依的老报贩李陵碑;主线是林志成、杨采玉一家,他们面对着一个尴尬而痛苦的现实;原以为已经去世的杨采玉丈夫匡复的归来。正是在这五股“生活流”的真实描述中,激荡着时代的特征。夏衍的这类戏剧,关注大时代中的小人物,充满了人情味,风格朴素、洗练、深沉,是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杰作。《法西斯细菌》塑造了抗战大背景下带有悲剧英雄色彩的知识分子俞实夫在现实面前,终于醒悟到,“法西斯细菌”才是人类最大的传染病,作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他只有义无返顾地投身到消灭法西斯细菌的实际斗争中。此剧刻画深沉而细腻的地方是人物的心理与情感历程,即俞实夫及他的日本籍妻子的心灵痛楚,艺术表现含蓄而准确。
建国后戏剧艺术成就最高的剧作家无疑是老舍。(有关老舍戏剧下文专门介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