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一章 教育科学研究概述>>学习内容>>知识点三
同学们,请运用你学到的知识,尝试分析下面的案例。
案例:
校本教研“轮值制”的实践探索
校本教研“轮值制”,是基于“民主、平等,合作、互信”的发展共同体—“轮值小组”,通过典型案例、聚焦实践问题,轮流组织开展周期性校本教研活动的教研策略。其“轮流性”“实践性”“周期性”特征及对“发展共同体”“自我认同”的关注,使其成为激发教师教研的热情、唤起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有效策略。
回顾走过的教研之路,我们发现“教师主体性的缺少”等问题,例如:
1. 忽视教师的差异性
2. 忽视教师的主体性
3. 忽视教师的反思性
4. 忽视教师间的合作性
校本教研“轮值制”的具体操作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现问题、选取案例):引导教师们发现日常教育实践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个体(或群体)和教育事件,并提出话题、选取案例;通过各类典型案例的筛选与统筹,排出一学期“校本教研轮值表”。
第二阶段(组建团队、策划准备):对某一专题有研究兴趣的教师自由组成“轮值小组”,并自主协商分工,讨论制定“校本教研轮值策划书”,落实教研过程的准备、组织和反馈等任务。
第三阶段(案例解读、策略研讨):根据“校本教研轮值策划书”,通过“体验分享”“案例解读”“策略研讨”“信息资源拓展”等方式,采用“连环跟进式”,开展专题研讨活动二至四次(根据需要安排)。
第四阶段(网络跟进、延展研究):由轮值小组成员后续跟进网上研修:即在教师研修网的协作组“专题讨论区”发布“研究报告”“研讨过程实录”“相关信息资源”等,提供教师们继续反思交流、反馈实践、拓展学习、深化体悟的平台,以帮助教师建构“属于个人的独特的默会性知识”。
教育的科学研究不仅体现在研究问题的确定,而且重点是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反思调整。例如在本案例中学校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得到锻炼,开展校本教研“轮值制”。在这个过程中,有助于形成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对教师个人而言,其组织能力、分析能力、策划能力、领导能力等都能得到较好的提升,而对学校而言,有助于形成富有研究气息的教师教研团队。但是这也反映出一些具体的问题,例如“轮值制”的执行力欠缺、教师积极性低下、缺少反馈调整等,那么需要根据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策略调整。因此教育的科学研究不仅要具有一定的问题前瞻性,更要有应对突发情况的预见性,还要保持不断更新改进的动态性。而这一切都要在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准则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