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三章 文献的收集与整理>>文本学习>>知识点一


第三章  文献的收集与整理



知识点一:文献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文献资料是思想的火花,假说的证言,理论的细胞,创新的根基。没有资料的获得和利用,任何意义上的研究都无从谈起。因此,在选择好课题之后,我们就应该着手文献的搜集与整理了,它将贯穿科学研究工作的全过程。从选择研究课题、制定与落实研究计划、到形成研究报告,都离不开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文献]是使用文字、符号或图形等方式记录人类活动或知识的一种信息载体,是人类脑力劳动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文献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全面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

科学研究是一场接力赛,是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吸取前人的经验并努力去解决和探索前人尚未解决的问题。正如居尔·勒温(Joe Levin)和黑姆·马歇尔(Hermione Marshall)在评论他们编辑的经验时强调:“如想使研究有实质性的贡献,必须把它建立在该领域充分详实的知识基础之上。”文献资料可以为科研选题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查阅有关文献,了解已有研究的信息,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做系统的评判性分析,例如该课题前人或他人的主要研究成果,达到的研究水平,研究的重点,研究的方法、经验和问题,哪些问题已基本解决,哪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修正和补充,在这一问题上争论的焦点是什么等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研究课题的科学价值,找准自己研究的突破点,从而提出自己研究的课题。

二、为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路、方法

文献资料是跟踪和吸收国内外学术研究思想和最新成就,了解科研前沿动向的有效途径。我们进行教育研究,必须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理论、手段和研究方法。研究者经常在他们的报告的结尾附上由他们的研究所引出的、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其他可以进行研究的建议,这些问题和建议都是研究者对一个特定问题进行大量研究后才获得的洞察力。在查阅文献时,通过探讨作者如何归类,如何探索和解释事实及其关系,分析其得失成败,以便于自己在吸收前人经验和吸取前人教训的基础上,把握研究的适宜方法和构建合理的研究思路。

三、为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过去和现在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不仅可以找到科学回答研究课题的线索,使研究范围内的概念、理论具体化,而且可以为科学地论证自己的观点提供有说服力的、丰富的事实和数据资料,使研究结论建立在可靠的材料基础上。

四、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

文献资料在教育科研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和作用,钱三强曾将图书情报(即文献资料)和仪器设备比喻为科学研究的两大翅膀,若能够恰当合理地利用这两大翅膀,科学研究必然会振兴。美国科学基金委员会、美国凯斯工学院基金会调查统计,一个科研人员用在资料查阅上的时间,占全部科研时间的1∕3至1∕2(见表3—1)。

(参见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P9)

如果忽视文献资料的重要性,研究者对相关研究领域占有的材料不充分,很可能会出现重复前人研究的情况,从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例如,1982年上海保温瓶厂研究以镁代银镀膜这一课题,并在研究结题后申请专利,此时才知道早在1929年英国就已经攻克此课题并获得专利权,而上海保温瓶厂由于这方面的疏忽,带来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由此可见,科学研究不能单凭一时的热情盲目地进行,而要在充分了解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科研效益。

注释:

1.文献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侑》。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文,典籍也;献,贤也。”即文献包括历史上的图书、档案和杰出人才的学识、道德等内容。

“文献”一词的涵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文献的现代定义为“已发表过的,或虽未发表但已被整理、报道过的那些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一切载体”,不仅包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科学报告、档案等常见的纸面印刷品,也包括实物形态在内的各种材料。如电影片、录像带、光盘、磁盘等。

(刘电芝,杨晓萍主编.现代学前教育研究方法[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