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献
卡夫卡与犹太文化的关系是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卡夫卡在其作品中只字不提“犹太”这个词,但他的作品却与犹太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理解这一点,根本就无法理解卡夫卡。
文章结合艾略特本人生活经历与思想探索,以及他最终对基督教的皈依,来系统研究他在其代表作《荒原》中表现出来的拯救意识。
从译介出版、总体研究、作品研究三个方面全面回顾我国学术界近二十年来的福克纳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无论在成果数量还是研究力度上,福克纳研究都不愧为国内英美文学研究中的显学之 一。
《城堡》无疑是卡夫卡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自《城堡》问世以来,有关它的著述已数不胜数,其观点见仁见智,其角度五花八门。清理和耙梳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基础和出发点。
西方乔伊斯研究已有90年历史,分为四个阶段,研究视域可分成九大块,前期以单部作品研究、文献研究、传记研究、一般性研究为主,后期以整体作品研究、美学研究、诗学研究、批评史研究、比较文学研究和文化诗学研究为主。
本文追索和描述了乔伊斯在20 世纪中国的译介和研究状况。1922—1977年为第一阶段,1978—1999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大抵上是一片荒芜,到90年代在翻译上真正有大面积收获,但研究缺少有分量有独创性的成果。
叙事学的“空间转向”中,空间形式作为一种结构因素,在叙事话语层面推动叙述,使叙事围绕主题呈现出并置、重叠和纯粹时间等结构特征。
研究英美现代派大师T.S.艾略特在当代中国已成为一门显学,成果丰硕。本文试图将这些成果历时地划为三个阶段,从研究视角、方法和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梳理和阐释,并结合西方艾略特研究,对我国艾略特研究呈现出的特征及走势进行辨析和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