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本栏目是对你们学过的知识和常见问题的归纳。其中,有一些共性问题,也许你会需要哦!
一、名词解释
1.日本唯美主义
日本近代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永井荷风和谷崎润一郎等,他们在创作上的特点是:描写人的变态心理和变态情欲,在官能享乐中寻求精神的满足。
2.白桦派
日本近代文学流派,又称理想主义文学,代表作家是武者小路实笃、志贺直哉和有岛武郎等,因他们创办同人刊物《白桦》而得名,其特点是:追求个性解放,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
3.“叙美派”
19世纪中期,阿拉伯人不能忍受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许多人纷纷移居美洲生活。其中有些文人兴办报纸、书刊,出版文学作品。以旅居北美的黎巴嫩作家纪伯伦为首的一些作家于1920年成立了“笔会”,形成近现代具有巨大影响的文学,这就是“叙美派”(又称“旅美派”)。
二、简答题
1.《我是猫》的思想内容。
首先,小说围绕金田小姐的婚事引起的风波,有力地揭露了资产阶级,批判了社会拜金主义风气。作者借猫之口,表达了对金钱势力和资本家的深恶痛绝。
其次,作品还有力地批判了明治政府的暴力工具——警察制度。作者通过笔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警察和侦察的议论,揭露了警察制度镇压人民、剥夺人民言论思想自由、草菅人命的反动本质。
第三,作品重点是写以苦沙弥为代表的日本近代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正直、善良,鄙视世俗、不与败坏的社会时尚同流合污。然而,他们又有着种种弱点,甚至不良的倾向。夏目漱石真实地再现了他们的生活,有力地鞭挞和嘲笑了他们的弱点。
2.《我是猫》艺术形式的独特性。
一方面,从叙述角度来看。在这部小说里,“我”(猫)是虚构的形象,它不仅有动物的习性,也有人的思想意识。“猫”是叙述者、也是评判者,事事通过它的目光表现出来,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因此,“猫”的见闻和议论就构成了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从结构角度来看。小说以“我”(猫)为叙述方式,以“我”的出生、流落苦沙弥家为开头;最后随着“我”误饮了啤酒掉进水缸淹死而随即结束。作品没有完整曲折的情节,也没有一般小说那样严谨的结构。正如作品初版序言里所说:“《我是猫》象海参一样,不易分辨哪是它的头,哪是它的尾,因此随时随地都可把它截断,进行结束。”
3.泰尔短篇小说的诗意美。
首先,泰戈尔的短篇小说具有悲剧的力度,悲剧的美。他的小说表现了以悲为美的诗意。如《摩诃摩耶》(1893),通过女主人公摩诃摩耶的悲剧,激起了人们对封建包办婚姻和婆罗门寡妇殉葬制度的愤懑。显示出悲剧的力度。
其次,泰戈尔短篇小说的诗意美,还表现在哲理的深度上。如《太阳和乌云》(1894)中,作者描写人世间充满着虚伪和不义,但仍有善良真诚的小姑娘吉莉芭拉,仿佛透过乌云的阳光一样,给人世间带来亮色,带来希望。
第三,泰戈尔短篇小说的诗意美,还表现在作品的抒情风格方面。这些作品并不以情节取胜,而以抒情格调为主,特别富有诗的情味。
4.《戈拉》在艺术上的独特贡献。
第一,人物对话富有论辩性。小说中人物之间的论辩,与小说的题材有关,它写的是有争论性的社会问题。同时,作品主要塑造的是知识分子的形象。当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他们对祖国、人民、政治、宗教、爱情、种姓和殖民主义等问题都十分关切,需要探讨,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就形成了小说人物对话具有论辩性的特点。
第二,人物形象的鲜明对比。在小说《戈拉》中,正面人物之间,以及其他人物之间,也都是互为对照的。这就衬托出人物的不同性格。但作者的形象对照,主要是使作品中心人物的性格在对比中更为鲜明。
第三,优美的抒情格调。在《戈拉》中,泰戈尔把抒情、叙述和论辩融为一体。作者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灌注于所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中。特别在表现人物内在的思想情绪时,泰戈尔更是充分发挥了抒情的才能,因而具有更加激动人心的力量。
5.《吉檀迦利》的艺术特点。
首先,诗集充满哲理,但它又是高度情感性的,抒情味很浓。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对人生道路的探索,都是通过内心感受来表达的,这使诗集具有迷人的魅力。
其次,诗集的另一特色是它的朴实性。诗集中的朴实性是通过诗与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东西相结合表现出来的;另外,诗集的朴实性还在于通过各种各样的比喻,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化。
第三,诗集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是散文诗的优美旋律。诗人吸收了韵律诗所特有的重复和音节相同的原则,结合了只有散文诗才有的千变万化的特点,创造了自己富有内在节奏感的散文诗的韵律。
三、论述题
1.戈拉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泰戈尔的长篇小说《戈拉》的中心人物戈拉是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形象。作者着力刻画了他对祖国必将获得自由解放的坚定信念和丝毫没有奴颜婢膝的性格特征。他是印度爱国者协会主席,印度教教徒青年们的领袖。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印度”,对祖国的自由解放满怀胜利的信心。
在戈拉的身上既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也有明显的宗教偏见。他爱国,认为“祖国的一切都是好的”,竟为种姓制度和婆罗门的特权辩护。作者写他的性格矛盾,是由宗教偏见所造成的。戈拉信奉印度教,并不是出自宗教感情,也不是为了敬神,而是由于痛恨英国殖民者的传教士对印度教和印度社会的无礼攻击。他为印度辩护,千方百计要证明印度教和印度社会都是完美无缺的,因此他才成了印度教的虔诚信徒。
同时,作者还写出他克服宗教偏见的过程。写戈拉去农村旅行时,看到了教派纠纷的危害,也看到了劳动人民打破宗教偏见一致反帝的事实,这些使他认识到宗教偏见与爱国主义思想的区别。最后,养父病危时说出了他原是英国人所生的秘密,他就把它当作“解脱”来欢迎,完全抛弃了宗教的束缚和种姓的偏见,真正走上了爱国主义的道路。作者写戈拉摆脱宗教偏见的束缚,树立为印度人民谋福利的思想,作为戈拉思想发展的最高境界。戈拉的形象是对印度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的艺术概括,也体现了作者的理想。
2.《吉檀迦利》赞颂的是怎样的神?
诗集题名《吉檀迦利》在印度孟加拉语和印地语中都是“献诗”的意思。是以敬仰神,渴求与神的结合为主题的,诗人的歌是献给神的。但这是怎样的神呢?诗人所敬仰的神无所不在,在一切生命中,在人类社会中。他不是供人崇拜的“一神教”的神,而是与万物化成一体的“泛神”。但诗人在诗歌中并不以表现“泛神论”为目的。
首先,诗人所礼拜的这位神,并没有穿着高贵的服装,奔走于有钱有势的王公贵族之间,而是“穿着破敝的衣服”,“在最贫贱最失所的人群中行走”,他和那“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们中间没有朋友的人做伴”,他是在“锄着枯地的农夫那里,在敲石的造路工人那里。太阳下,阴雨里,它和他们同在,衣袍上蒙着尘土”。诗人歌颂这位神的高贵品质,实际上反映了诗人同情劳动人民,反对社会不平等的民主精神。
其次,在诗人笔下的这位神,又是光明和自由的象征。诗人礼赞他是“永远光耀的太阳”,把它作为“最初的光明和形象,来呈现在我眼前。让他的眼光成为我觉醒的灵魂的最初的欢耀。”诗人还预言,现实世界也将以它的火焰点上“万盏不同的明灯”,把道路照亮。同时,诗人所寻求的自由,那无价之宝,也是在他那里。诗人歌颂神,神的世界,表现了诗人在殖民主义统治下的黑暗显示中,追求光明和自由的强烈愿望。
第三,在泰戈尔的这部“生命的献歌”中,这位神成了无限生命的象征,无限人格的象征。她“潜藏在万物的心里,培育着种子发芽,蓓蕾绽红,蓓蕾结实”。她也潜藏在诗人生命的深处:“我生命的荣枯围绕着她起落”。她使万物具有急遽地前奔的力量,她使生命充满欢乐,显示出伟大的价值。诗人礼赞生命之神,唱出生命之歌,实际上表达了诗人热爱人生、热爱自由、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人生哲学。
在诗集中,泰戈尔试图通过人与神的合一来寻求实现理想的道路。他追求人与神的结合,渴望与神“完全合一的形象显现”。这里的神的世界,就是指“无限人格”。诗人以爱为出发点来求得人与神的结合。为了求得与神在爱中结合,诗人要求自己“人格”完善,要从自己的“思想中摈除虚伪”,要从“心中驱除一切丑恶”,要把自己从“极欲的危险中拯救出来”,要“使我的爱开花”。说到底,他要完善自己的人格,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为当时3亿印度同胞服务。这是本诗也是泰戈尔表现出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