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一章 德育概述>>学习内容>>知识点二
一、德育的任务
总体来说,学校德育的任务,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目的决定的。德育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无产阶级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积极道德行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
具体来说,德育的任务,首先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就是教育学生深刻理解和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具有集体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人翁态度,培养他们爱科学、爱劳动、关心社会、助人为乐等优良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其次,德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即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社会主义公民的政治态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正确认识世界、认识个人。最后,德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形成道德判断的能力,即能够对社会中的是非、善恶、美丑作出独立判断,对一些错误思想具备免疫能力。整体而言,德育的这些任务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贯穿于整个德育过程之中。
二、德育的意义
(一)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综合来看,德育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推动经济发展、维护政治稳定、创新文化内涵、形塑公民素养等方面。也就是说,德育在宏观上所能发挥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以及在微观上所能实现的品德形成功能、智慧发展功能、审美愉悦功能,皆不可小觑。具体来说,德育的内容,是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同时又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强大的反作用。这主要是通过培养为社会经济制度服务的人来实现的。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封建统治者通过学校德育培养出“内圣外王”的人来“治国平天下”,因此,“三纲五常”、“忠”、“孝”的道德要求,是使人民成为阶级统治的顺民。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德育内容是培养具有资产阶级思想道德品质的人参与国家政治经济管理。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同样重视德育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学校德育,不仅关系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有利于我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建设,更重要的是,为一个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它激励整个社会成员凝聚起来,坚定信念、不断奋斗。
(二)对整体教育的意义
德育作为整体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体教育的和谐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在德育、智育、体育、劳育和美育全面发展过程中,德育的作用和地位无以代替。德育为其他各育提供方向和动力,是其他各育得以顺利实施并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学校德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的德育文明,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而这些非智力因素,又是进行其他各育的必要条件。因此,德育对整体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是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对个体成长的意义
德育关系到青少年人格品行的健康发展,对于青少年的道德成长、精神追求和确定人生发展走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德育是青少年个体成长的关键环节。青少年时期的个体发展,具有某些特殊性:成熟与单纯同在、理智性与盲目性俱有、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交替表现、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各种发展的可能性。所以,德育在青少年健康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能够为青少年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