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四章 国内关于德育的主要模式>>文本学习>>知识点一
针对现实德育实践中出现的唯认知主义、功利主义等倾向,情感德育模式应运而生。情感德育模式强调道德由情感而生,“认为情感和道德一样,都是从人的精神系统的内部弥散性地起制约作用的。……情感既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发生,并支持其道德性的内部动机系统,又是整体性地表达人的精神发育的外部表征,从人的情绪、情感可以触摸到一个人的整天精神面貌。”情感德育模式强调情感在个体道德形成中具有特殊地位,是人对道德信息接收的初始线索。人的道德价值学习的重要方式,是个体道德发展的内在保证。
情感德育模式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第一,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人情感的发展。第二,人的情绪情感的特殊机制包括情绪感染、同感共受、情感共鸣,情绪放大的机制、情绪强化的机制、情绪沟通共享的机制等是提高道德教育影响力和有效性的途径。“道德教育若要真正成为一种抵达心灵、发育精神的教育,一定要诉诸情感。”因此,道德教育应回归到师生、生生关系中。学生的道德发展依赖于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融。师生之间的情感纽带对学生自尊心、成功意识、学习生活都会产生一定影响。
情感德育模式的实践策略主要包括:第一,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受发展情感品质。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感同身受,才能深刻地体验。第二,通过发展认知培养情感品质。充分利用各门学科,强调智德统一,发展学生的认知,从而提升道德品质。第三,利用行动培养情感品质。通过课堂之外的活动中获得社会性经验,扩展社会性认知,增长社会性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