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四章 国内关于德育的主要模式>>文本学习>>知识点二
传统学校德育重知不重行,阻碍了德育的发展。为了克服这种弊端,活动德育模式主张实行“在活动中通过活动而且为了活动”的德育,侧重对道德行为的锻炼,目的在于突出道德教育的主体性。随着活动课程在中小学德育的实施,这种德育模式在我国德育实践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活动德育模式以活动与道德发展的关系为理论基础。“活动”是指具有道德教育意义或功能的个人外部活动,它能影响个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调节人际关系。活动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它能加深学生对道德规则的理解,形成和发展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习惯活动,具有道德教育意义。活动德育模式认为,“德育就是现实的人的活动,个体的自主活动既是德育的目的,又是德育的手段。作为目的,活动或实践道德生活应当成为学校德育追求的最高境界;作为手段,应将活动视为个体道德发生和发展的源泉,作为促进道德发展的手段加以运用。”
在实践策略上,活动德育模式主张:第一,要树立主体性的教育观;第二,要转变道德教育课程观,建立以活动课程为主导的道德教育课程理念和课程体系;第三,建立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有助于启发学生主体意识、锻炼学生自主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能力的教育氛围,使学生由教育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积极参与者;第四,建立健康的合作活动环境,在合作和交往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责任感和义务感;第五,建立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从事自我管理的教育管理机制,培养学生的参与、自治能力,增强其民主意识和责任感。总体来说,活动德育模式强调了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和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试图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活动,加深了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识,有助于养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解决了“知行统一”这一道德教育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