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四章 国内关于德育的主要模式>>文本学习>>知识点三
为有效提高当代中国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发展,许多学者将视角转向生活德育,生活德育在中国德育界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生活德育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体表现为:第一,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认为,扎根于人的现实生活的道德理论才是彻底的。道德教育必须回到现实生活世界,立足于社会实践,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第二,生活教育理论是生活德育的基础。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等,都在强调生活的教育作用,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就是死教育。”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为生活德育奠定了基础。第三,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目的,为生活德育提供了一定的启发。生活德育模式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为其含义的提出、目标的生成、机制的建构。
一、生活德育的含义
生活德育是指从个体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和现实活动出发,在生活中对个体加以引导和教育,通过道德生活来学习道德,养成道德习惯,并最终达到美而善的生活。在进行生活道德模式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三个方面: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
二、生活德育的目标
生活德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学会品德实践、学会品德体验、学会品德感悟并按照一定的品德规范去生活。生活德育的终极意义是“回到生活,以生活为目的,引导学生学会过有道德的生活,提升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三、生活道德学习的机制
“生活中的道德学习是以我们拥有的道德本领为基础,通过接受暗示、非反思性选择和自主选择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这种德育模式强调在生活中进行道德学习,其中道德学习的前提是本能,三种基本方式是接受暗示、非反思性选择和自主选三者交互综合发生作用。
从实施策略来看,生活德育模式主要倡导如下方面:第一,应遵循主体原则、关怀原则、主导原则、层次原则、情境原则和建构原则,把道德教育和时代要求结合起来,把道德教育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道德教育和体验诱发结合起来,把道德教育和自主创造结合起来。第二,倡导以“引导”为核心的生活德育过程,主要包括四个环节,即引导--品德实践、引导—品德体验、引导--品德感悟、引导--品德选择,这些环节由引导性贯穿,可循环往复。第三,要及时给与行为以道德评价并完善道德评价的方法。第四,道德评价的标准要贴近生活,既要体现先进性,又要体现广泛性。
总体而言,生活德育具有整体性、社会性、实践性、真实性、有效性的优点,它主张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现实的、自然的、真实的生活为基本途径;注重转变和深化学生的品德情感。这些无不体现了其对知识德育的全面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