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四章 国内关于德育的主要模式>>文本学习>>知识点四
为建立一种既避免强制灌输、又坚持正面价值教育的可操作的德育方案,解决教师引导与学生主体构建、道德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让德育成为一项充满人性化的事业,我国学者提出了欣赏型德育模式。欣赏型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美学。其中,教育美包括教育活动的形式美、作品美和师表美三种形态。因此,德育过程诸要素的审美化包括:德育活动形式美的创造与欣赏;德育作品美的创造与欣赏;德育师表美的创造与欣赏。“欣赏型德育的前提是在德育过程中存在着可以被学生欣赏的审美对象。德育过程诸要素的审美化是这一模式建构的关键。”
从目标及实施步骤来看,欣赏型德育模式的目标是“让道德学习在欣赏中完成,让孩子在欣赏道德人生之美、德育智慧之美的过程中,自觉自愿地接受道德的生活方式,使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两个方面在欣赏过程中得以统一。”基于此,具体实施步骤围绕“道德学习在欣赏中完成”的目标,从时间的角度也可分解为以下几个具体阶段:第一阶段:发现或建立欣赏视角;第二阶段:展现道德智慧与积极人生;第三阶段:践行欣赏教育。总体而言,鼓励学生践行审美化的人生法则是欣赏型德育模式所追求的最终目标,践行的方式是审美化的角色扮演和真实的道德实践训练。
欣赏型德育模式引发了理论上的研究与实践上的探索。从理论层面来看,欣赏型德育模式在德育理论上进行了理论创新,改变了以往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手段。从实践层面来看,这种德育模式注重美好价值观、道德观的教授,使学生接触好的道德品质,并引发他们的模仿学习,使受教育者在欣赏他人、自我欣赏中取得进步,提高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对于改变目前德育的低迷现状,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