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一章>>知识讲解>>文本学习>>知识点二

第一章  教育统计与测量概述



知识点二:教育测量的含义与特点


学校运用学生成绩评价教师,首先得编制工具,然后用这个工具去测得学生的学业水平,并合理的发挥所测结果的价值。这一过程就是测量。

一、测量的含义与要素

(一)测量的含义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指出测量就是分配数量。美国测量学家史蒂文斯:“就其广义来说,测量是按照法则给事物指派数字。”这一定义概括了各种测量的共性,包括三个要素,即事物的属性、法则、数字。若要进行测量,必须先确定事物的某种特性。如可以直接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物理特性,如学生体重、物体长度、校园面积等;或不能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心理特性,如学生的知识、能力、性格、品德等。测量离不开一定的法则,即测量时所遵循的准则,这是对事物某种特性进行测量的依据。而数字是测量结果的表现形式,如学生计算能力测试成绩为86分。所以,测量是按照一定的法则和程序,用数字的方法对事物的属性在量的规定性上给予确定和描述的过程

(二)测量的要素

在期中测试中,数学测试满分100分,学生甲成绩为92分,成绩优秀;学生乙考试分数为75,成绩为中等。他们的成绩是通过数学测试试卷这个工具得到的,一个优一个中等,是相对于总分来说的,参照点是零分。他们的成绩是用同一张试卷测的,所以甲的成绩优于乙。从这个例子看出,要使测量结果为人们所理解并能进行正确的数量比较,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1.测量单位:计量事物标准量的名称。任何测量结果都必须有单位。教育上常以各种分数为单位表示成绩的高低。一个好的测量单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明确的意义,即同一单位在人们的心目中有同样的意义。如1公斤、1厘米都有确定的含义。二是有相等的价值,即单位与单位之间距离要相等。如1米与2米之间的距离等于5米与6米之间的距离。物理测量中人们所用的长度、重量、时间等单位,都具有确定的意义和相等的价值,但在教育和心理测量中,所采用的单位则不完全相等。

2.参照点。即计算事物数量的起点,又称零点。只有参照点相同,同一测量结果才有相同的意义,才能进行直接比较。如同一张测验测得的学生成绩。参照点有绝对零点,如各种度量衡器上的零点;相对零点,温度的测量以冰点作为零点;教育测量多用相对零点。

参照点有两种。一种是绝对参照点。一般长度和重量测量是绝对零点。另一种是相对的参照点,也叫相对零点,是人为规定的。在教育和心理测量中所采用的参照点几乎都是人为规定的相对参照点,如学生考试得零分,不是绝对的学生什么都不知道。这是因为人们无法找到人的发展水平和各种心理特性的绝对零点。相对零点的最大限制是,从该点起计算的数值不能以“倍数”的方式进行解释。

3.测量工具:参照点和单位的连续载体,是使事物特性数量化的工具和方法。测量必依据某些科学原理和法则,发展处合适的量具或制定出科学的测量方案。如为测试学生学业水平而依据一定原理和法则编制的各种测验等。

二、教育测量的含义与特点

(一)教育测量的含义

教育测量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及教育学、心理学、测量学的理论和原则,通过各种测验或观察,对所研究的教育现象数量化的过程。教育测量的对象主要是学生的素质及教育活动,就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来确定学生各种知识、能力、素质变化的水平,表明其现状与差异,并把这些测量结果用数量描述出来。所以教育测量主要是对精神现象的测量,也叫心理测量。广义的教育测量包括心理测量的所有内容,如智力、能力和学绩测量,性格、兴趣、情绪、动机等心理测量量表都可以用于教育工作中。狭义的教育测量只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即知识、技能等的测量。

教育测量以教育统计为基础,教育统计为教育测量提供测量结果与测验质量分析的技术和方法。

(二)教育测量的特点

由于教育测量的对象是有思维、有能动性的人的属性,而不是没有生命的物体,这就决定了教育测量必然有其自己的特点。和物理测量相比,教育测量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育测量对象复杂,但可测。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指出:“凡物之存在必有其数量”。1923年,美国学者麦柯尔提出:“凡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教育测量的主要对象是教育效果、人的行为和心理特性,对这方面的测量虽然难度较大,精确性较差,但是可以通过一些工具获得的。

2.教育测量的间接性与推断性

在教育测量中,主要是让学生回答已编好的反映测量目标的各种试题,通过学生正确回答题目的数量和质量来确定其知识、能力水平,或者通过观察学生实际操作的行为反应来确定学生某种心理水平的特点。通过这种间接的方法得到的测量值实际上是对被测对象某种特性的估计值。当编制的试题越能真实地反映被测对象的某种属性时,测量结果的估计值就越接近其精确值。

3.测量对象的模糊性与测量结果的不确定性

教育测量的主要是关于人的精神特性,如知识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合作能力、创新精神等,潜隐于身体内部,不能直接观察,只能是对外显行为与反应的取样分析加以推断。同时,精神特性的发展受个体及环境等影响很大,同样的条件和教育环境,结果未必一样;同样的条件、同一个人,不同的情绪、心情等,结果也可能不一样。另外,教育测量尺度的相异性,单位的意义不很明确。因此,测量对象具有模糊性,结果存在测量误差,具有不确定性。

4.影响因素的多元性

教育测量的对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产生的结果。教育效果和人的精神特性发展,如学生创新能力、价值观、人格等,受多种因素影响,很难确定某个因素发挥的作用有多大。同时这些因素产生的作用不易控制,时刻发生变化。

5.量表具有多样性,结果具有相对抽象性

量表指的是确定了测量单位和参照点并具有取值系统的测量工具。如按照标准化程序命制的试卷就是教育测量的一个量表。由于教育测量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制定教育测量量表类型和精确度不同,使得教育测量量表具有多样性。史蒂文斯根据测量的精确程度,把量表从低级到高级分成称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率量表四种水平。

用这些量表所测量的结果都是相对的。如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能力的大小,都是相对他所在团体并与某种标准相比较而言的。采用的分数单位的价值受试题的难易程度影响,不同的测验、不同的试题,难易程度不同,分数单位的价值实际上是不相等的。如在百分制的评分方法中,由55分增加到60分和由95分增加到100分,同样是增加5分,但因其难度不一样,这两个相差的5分不具有相等的价值。另外,由于任何测验都是所测特质的样本,所编制的引起学生行为反应的试题对学生的某种行为特点存在一个代表性程度大小的问题,所以测量结果具有相对性,我们不能把测量结果绝对化。

三、教育测验

测验是教育测量中使用的量具,包括测验的文本和测验指导书。指导书包括编制原理、记分方法及解释标准等。在教育实践中,测验常用来收集资料,为教育教学管理与评价提供信息,如学科成就测验、学生学习态度测验等,是对行为样本进行的客观的和标准化的测量。而考试是教育测量的一种主要方式和手段,它是教育测验的一种。

教育考试一般是根据教育内容和目标,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与问题,按照一定的方式,对应试者的知识、技能等进行测量与评价的过程。中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孙中山:“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根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测验的概念比考试的概念更广泛,教育测验包含教育考试。考试一般指比较正式场合下的测验,有时二者可以互相等同,如单元测验;有些场合不能等同,如高考,心理测验。测验目标一经确定,其内容一般变化在一定范围,且可以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使用,逐步达到标准化过程,而考试是目的性较强,会受时间、目的、地域等因素的影响。测验或考试皆是教育测量的一种工具。

 

进入知识点三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