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用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最好办法,把你们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一下吧。
实践活动:X学区小学生计算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通过测验的方式调查所在学区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所在学区抽取一定容量的小学生,然后编制试卷,测试他们的阅读能力,以此来估计该区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总体情况,反思发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小组交流。
X校小学生计算能力的调研报告
为了解学生计算能力的实际情况,寻找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的有效教学策略,教研室以X校为例,开展了“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测试”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测试对象
随机抽取X校3-6年级学生共123人。
二、测试内容
年级所对应的计算问题
三、测试结果
3年级共40人:90分及以上2人,无满分;80至89分5人;70分至79分12人;60分至69分10人;不及格11人。
4年级24人:90分及以上5人,满分2人;80至89分8人;70分至79分6人;60分至69分4人;不及格1人。
5年级30人:90分及以上3人,满分1人;80至89分6人;70分至79分10人;60分至69分6人;不及格5人。
6年级29人:90分及以上2人,满分0人;80至89分4人;70分至79分10人;60分至69分6人;不及格7人。
四、错误原因分析
1.口算不熟,计算不准
笔算出错的一个重要原因往往是由于口算不熟练,乘法口诀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简单,而且错误率也是比较小的,但是一百以内的加减法却是学生特别容易出错的一个方面,在笔算出现进位或者是退位减的时候,这些薄弱的地方就会体现得尤为明显。
2.法则不明,算理不清,概念不明
各班不及格的学生大多因为没有搞清运算法则,胡乱计算而不得分。例如,128+350÷70,由于前面所学的加减混合运算时一般是从左往右算,在这种思维定势的干扰之下,学生就很容易忽略掉350÷70(先算除法再算加法这一运算顺序)。再有就是算理不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没学会”,学生根本就没有弄明白这样计算的道理,算理不明确,从而导致计算错误。如:在计算“499×3= ”时,因学生对“哪一位上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这个算理掌握不好,所以造成了计算错误。
3.没有形成技能技巧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计算多样性,学生不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而且要能合理灵活地进行巧算,才能省时省力、提高计算的速度,提高计算的质量。但很多学生只是掌握了形式,而没有形成技能,所以也会发生计算的错误。例如,学生学习使用简便方法计算时,有这样一种类型的题:85×99+85=85×(99+1),如果学生没有弄明白是“99个85加上1个85所以等于100个85”这样的算理,就根本不理解加1的含义,而是容易算成85×(99+85),造成失误。
五、解决对策
1.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
口算是估算和笔算的基础,任何一道四则混合运算题都是由若干道口算题综合而成的,口算的正确、迅速与否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提高,设计口算练习时,要有针对性,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包括一些简便运算题,经常进行口算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认识计算的正确性对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正确”是计算的基本要求,没有“正确”就丧失计算的意义。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在计算方面所反映出来的情况令人担忧,学生的计算能力不高,由于计算错误,直接导致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有些教师把这些都归咎于学生的粗心、马虎,其实并非如此,孩子在计算上出现差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计算方法没掌握、乘法口诀不会背、把多种计算方法混淆等等。
3.多做有针对性的训练
俗话说:“熟能生巧”,对于学生常出差,或存在共性错误的地方要进行强化训练,通过这种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不断的体会算理、算法。
4.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切实有效的办法。首先要养成“一看、二想、三计算”的认真计算习惯。其次要养成善于打草稿的习惯。第三要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
该调查设计基本合理,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校3-6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并能够针对试卷中出现的问题,反思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并提出如何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完成了本次实践任务的一部分,对于学区总体情况的估计没有做。该调查存在一些不足:第一,要估计一个学区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只抽取一所学校进行调查误差太大,不足以代表该学区的整体水平。第二,对于调查结果,除了有各分数区间的人数分布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获得学生计算能力的一般水平和差异程度,以及在计算能力不同层次方面的分布情况,这一点在报告中没有看到。第三,对于报告中的结果,用统计表或图来呈现更直观。第四,对原因的分析,除了学生维度,教师的教学等方面也应该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