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断正误(每小题2分,共24分)
( )1. F检验的主要运用是方差分析,所以F检验就是方差分析。
( )2. 方差分析中的“均方”实质上就是方差。
( )3. Z检验、t检验和F检验的前提条件是总体正态分布,方差齐性。
( )4.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把实验因素引起的变异和随机误差等引起的变异分开,然后比较二者的大小。
( )5. 变异的可分解性是方差分析的基本理论依据。
( )6. 方差分析中,拒绝虚无假设,说明各平均数间存在差异,也就是说每对平均数之间存在差异。
( )7. 在方差分析中,各样本间必须相互独立。
( )8. 组间均方与组内均方之比不可能小于1。
( )9. 平均数间的多重比较就是借助一定的统计方法,逐对比较哪一对或哪几对平均数间差异显著。
( )10.检验是对计数数据分布情况的检验。
( )11.假如如一个样本在总体中出现的机会非常小,那么有理由认为样本与总体间的差异是由偶然因素造成的。
( )12.值越大,说明实际观测次数与理论次数之间的差异越大。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 )1.方差分析适用于:
A.两个独立样本平均数间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B.两个小样本平均数间差异的比较
C.两个以上独立样本平均数间差异的比较 D.方差的齐性检验
( )2.下面属于方差分析的条件的是:
A.总体分布形态已知 B.各总体方差齐性 C.样本容量相等 D.样本小于30
( )3.从两个正态总体中分别随机抽取=10,
=8的样本,方差分别为
=51,
=43,当取
=0.05时,下面哪种情况说明
的原假设成立?
A.<
0.05(9,7) B.
<
0.05(7,9) C.
>
0.05(9,7) D.
<
0.01(9,7)
( )4.从三个正态总体中随机抽取=30,
=32,
=35三个样本,求得总体平方和为1993,组间平方和为658,则
为:
A.14.2 B.1335 C.329 D.23.17
( )5.从三个正态总体中随机抽取=30,
=32,
=35三个样本,求得总体平方和为1993,组间平方和为658,则F值为:
A.14.2 B.1335 C.329 D.23.17
( )6.下面关于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只有一个实验因素 B.将若干被试随机地分成k个实验组
C.因素被分成k(k>2)种不同的水平 D.指定每个实验组接受一种实验处理
( )7.某资料实际观测次数与理论观测次数差异越小,其:
A.分布越均匀 B. 值越小 C.
值越大 D.差异越显著
( )8.对计数资料分布情况检验时,常使用的方法是:
A.Z检验 B. t检验 C.F检验 D. 检验
( )9.某一现象按两个属性分类,且每个属性下又分不同情况,分析这两个分类属性之间是否有关,合适的检验方法是:
A.t检验 B. Z检验 C.检验 D.F检验
( )10.非参数检验法与参数检验法相比较,最大的缺点是:
A.计算量大 B.检验方法意义不明确 C.限制条件较宽 D.样本信息利用不充分
三、计算题(第1题14分,2-4题每题10分,共44分)
1.某中学为评价四位数学教师的教学效果,从各自所任课的四个班中,分别随机抽取5名学生的期末英语成绩。问这四位数学教师的教学效果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如果有差异,请比较哪对平均数不等。(已知四个班的数学成绩正态分布,方差齐性)(14分)
四位教师的教学效果
|
一 |
二 |
三 |
四 |
1 |
20 |
25 |
22 |
18 |
2 |
24 |
30 |
20 |
22 |
3 |
22 |
35 |
15 |
22 |
4 |
20 |
20 |
20 |
25 |
5 |
18 |
28 |
18 |
23 |
2.某英语教师为了探讨不同英语学习方法对提高学生英语成绩的影响,从任课班级中随机抽取18名学生,按照学生学习基础、家庭背景等条件相近的原则,将18名学生随机分配到三个学习小组,由这位教师对他们在同一期间(4周)进行教学试验。4周后的测验结果如表所示。问不同的英语学习方法对提高学生英语成绩的影响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请检验哪对平均数差异显著?(取=0.05,假设学生成绩总体正态分布、方差齐性)
序号 |
A |
B |
C |
1 |
67 |
79 |
63 |
2 |
71 |
68 |
64 |
3 |
74 |
70 |
70 |
4 |
78 |
69 |
68 |
5 |
79 |
80 |
65 |
6 |
74 |
71 |
66 |
3.已知学生的学习能力服从正态分布,某年级共有104人,按甲、乙、丙、丁四个等级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结果甲为20人,乙为40人,丙为36人,丁为8人。问此评定结果是否服从正态分布?
4.家庭经济状况属于上、中、下的高三毕业生,对于是否愿意报考师范大学有三种不同的态度,其人数分布如下表。问学生是否愿意报考师范大学与家庭经济状况是否有关系?
|
报考师范大学的态度 |
总计 |
|||
愿意 |
不愿意 |
未定 |
|||
经济状况 |
上 |
18 |
27 |
10 |
55 |
中 |
20 |
19 |
20 |
59 |
|
下 |
18 |
7 |
11 |
36 |
|
总计 |
56 |
53 |
41 |
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