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性质的教育测验,其编制方法有所不同。如学业成就测验的编制与能力测验的编制有所不同,能力测验与测量学生兴趣爱好的测验的编制也有所差异。但不管编制何种测验,在设计测验时都要考虑一些基本问题。
一、确定测验的目的
这是教师首先要明确的问题。不同的测验目的,其设计的策略也不一样。例如在教学中,如果为了了解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就要进行新授课前的准备性测验;如果目的是分析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存在什么问题,对教学内容掌握多少等,就要围绕教学任务来设计,进行形成性测验。就学绩测验来说,测验的目的有多种,有作为选拔、诊断之用,也有作为评价或分类之用,也有作为资格鉴定的,如毕业会考。这一点是设计测验时必须明确的。测验目的不同,编制测验的取材范围及试题难度也就有所不同。问题引入中数学教师编制的是中考模拟试卷,目的是选拔之用,那么就要按照中考的要求进行设计试卷。
二、确定测验的属性
编制测验时,要明白所编制的测验的属性是什么,是学业成就测验还是心理测验。学业成就测验中是进行学业水平的综合测试还是进行单科水平测试。若是学科测验,又是哪一学科的测验。即使同一学科,平时测验和期中或期末测验也是不同的。问题引入中数学教师编制的是数学学业成就测验。
三、明确测验的用途
明确测验的性质与用途,对于测验的编制至关重要。测验是用于描述被试的心理特质,还是用于诊断被试对某一事物的喜好程度;是用于选拔还是用于验证某个教学实验是否有成效。如果是常模参照测验,则测验分数的意义在于将个别被试的表现与全体受测者的平均水平相比较来决定被试水平的高低。如果是标准参照测验,就要按照课程标准来测量被试的行为,证实被试在某一学科上是否达到了某一最低的能力界限,如毕业会考。而中考和高考,既有常模参照的特点,同时又必须依照课程标准进行设计,所以具有目标参照的性质。测验的性质和用途不同,测验题目的取材范围和难度水平及具体的编制要求都有所不同。
四、明确测验对象
要明确测验是测量哪些个体或群体的。测验的对象是成人还是儿童,是幼儿、小学生、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在编制测验时,应考虑到被试的年龄特征、教育水平、经济状况、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比如某地区所进行的初中数学教师命题大赛,那么测验对象就是该区初中学生。所以,编制的数学测验就要符合本地区初中生的特点。
五、分析测验目标
除了要明确测验的目的外,测验编制还要有具体的测量目标。就学业水平测试来说,测量的目的是鉴定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以及达到程度如何,是一种目标参照测验。测验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关键在于测验目标能否体现教学目标。一个测验所测量的学习效果,应能忠实地反映教学目标,并要促进教学目标的更好实现。所以编制测验时,首先要将测验所欲测量的教学目标具体化,然后用恰当的行为动词将目标表述出来,使阐述的教学目标必须能够测量、适合于测量。如初中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能在5分钟内,完成10道因式分解题,准确率达95%。
教育教学目标包括许多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因素,具有多样性。这些不同的目标,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交互影响,形成一个复杂的结构。同时,每项教学目标又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层次水平,如知识目标包括认识、记忆、理解、应用等。不同目标,所采用的试题类型及其比例也不同。
对于学业成就测验,在明确学科的教学目标应考虑到:一是学科课程的性质,如语文学科和数学学科性质是不同的;其二,先前课程已获得的目标,以保证测验的有效性;其三,学生的特殊需要,以适合测验对象;其四,其他与教学计划有关的因素,如教材版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