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测验蓝图的意义
一份好的测验,必须对要测量的内容有很好的代表性,这样才能测出要测的东西,即测验才有较高的效度。为了使测验的取样对所测内容与目标有较好的代表性,既能覆盖全部内容,又能反映各部分内容和各认知层次的相对比重,还能确定各部分内容和各认知层次测验题目的数量比率,就必须设计测验蓝图,它是编制测验试题的指导和依据。如果将测验比作一项系统工程,测验蓝图就可以看作是一份工程蓝图。编制者按照设计得准确、合理的测验蓝图编制试题,一方面可以保证测验试题是所测全部内容的代表性样本,反映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从而保证测验的效度;另一方面保证了代表不同知识内容和学习水平的各类测验目标的比例分配合理,使测验有合理的难度分布,发挥测量的功能,实现测量的目标和功能。
二、双向细目表
(一)双向细目表的含义
对于学业成就测验,测验蓝图一般用反映测验内容和学习水平的命题双向细目表表示。这也是很多教研部门组织教师编制试卷时先设计双向细目表的原因所在。另外,在进行试卷研究时往往也绘制双向细目表,以把握命题的规律和考核的重点,进而改进和调整教学。
双向细目表由两个维度组成,一个维度标识测验内容的细目,一个维度标识测验内容应达到的目标层次水平,表格中间就是各测验内容或目标下的权重。所谓内容就是该学科有关知识、能力与态度等的构成要素;所谓目标就是教学中所要达到的要求,即有关知识、能力的发展层次及态度的内化水平等。它能有效指出测验所包含的内容和要测定的各种目标以及对每个内容—目标的相对重视程度。
(二)双向细目表的绘制
1.列出测验内容要目
确定测验内容要目的确定,必须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而定。课程标准从整体上规定了该学科的性质、目标、教学任务、内容范围以及选择内容的主要依据等,同时对各内容的教学时数、教学活动安排、作业量和测验等作了说明,并提出了考试要求、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建议和指导等。因此课程标准不仅是教师工作的指南,同样也是测验的根本依据。如地理学科中关于“天气单元”的教学内容要目可分解为:
A.气压:测量和报告气压;影响气压的因素;气压与天气改变的关系
B.气温:测量并报告气温;影响气温的因素;气温与天气形成的关系
C.湿度和降水量:测量并报告湿度;影响湿度的因素;降水的形式;测量并报告降水量
D.风:.测量风速和风向;影响风速和风向的因素;说出代表风速和风向的符号
E.云:……
F.锋面:……
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测验内容要目,并不是说课程标准中设定的教学内容都可以成为测验内容,要依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带来的发展和变化来确定。若一项内容不能给学生任何增益,则说明该项内容没有什么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总体上总是会对学生产生增益的,但根据测验目标分解为若干内容以后,未必所有内容都会对学生产生增益。有些可能在教学之前学生就已经达到了规定的目标,这些就不应该再列入测验内容。
2.列出该科目应考查的目标层次
依据课程标准中确定的教学目标,借鉴布卢姆等国内外学者关于教育目标分类的理论,从学科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从低到高列出学科或单元教学的目标层次。如地区对初中生进行数学水平测试,把目标定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四个层次,并结合典型试题对这四级水平的含义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再如“天气单元”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A了解基本术语:写出每一个术语的定义、识别代表每种天气的术语、确定最适合描述给定天气的术语……
B了解天气符号:将每一种符号与它所代表的天气相对应、画出每种天气的符号……
C了解具体事实……
D理解天气形成的影响因素……
E解释气象图……
F测量相关的天气特性……
3.确定各项测验内容要目下的权重
根据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时间和分配比例、掌握的程度、测验性质和其他因素,对测验范围的内容要目赋以合适的相对比重即权重。该比重是测验试题数量、试题类型、测验时间、分数分配、试题难度等的依据。可以采用纵向设计的方式,即各个目标在整个测验的知识范围内的相对地位和重要程度(确定各部分知识所占的比重);或横向设计,即了解各组知识在不同学习水平中的具体要求,从而决定相应的比例。在对目标赋予相对比重时,除了考虑以上因素外,应强调高级目标的相对重要性,以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4.形成命题双向细目表
绘制一个含有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两个维度的表格,一般把测验内容放在最左边一列,把目标放在最上面一行。把每一项考试内容的分数比重逐一分配到若干必要的测验目标层次上去,形成网格状的分数分配方案,即命题双向细目表。
“天气单元”命题双向细目表
在具体编制测验时,除了依据双向细目表外,还必须根据本次考试的性质、目的,将它具体化,如依据本次考试的教材内容,确定题目的取材范围;依据本次考试的教学目标,确定试题形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