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二章>>实践活动


实践主题

请以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五节《力的分解》为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实践目标

结合本章相关知识,与身边的同学进行讨论,掌握本章的学习内容。

实践任务

1.与同学们讨论如何有关本节课教学目标设计的知识准备。

2.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实践要求

自主设计教学目标,并呈现设计思路与过程。

教师分析:

1.课标分析:《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这一部分的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平衡条件,区分矢量与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必修一3-5《力的分解》的有关节选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编排的。由于分解法是处理力的运算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并且对矢量运算普遍遵从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应用,因此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3.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高一学生;

知识基础:几种基本的力,力的合成;

能力现状: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并会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力的合成;

生活经验:见过与力的分解有关的现象,但是没有将其与力的分解相联系;

发展需求:在特定的情境中,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熟练地对力进行合成与分解。

4.掌握程度分析:

在知识方面主要从平行四边形定则角度入手,并达到运用的等级;过程与方法上则以从具体事例从体验力的分解为主;情感方面则以培养其能力为主。

5.整合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有无数组解。

(2)知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分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过程中观察合力与分力关系,会分析物体受力及作用效果。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力的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进入拓展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