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三章>>知识讲解>>文本学习>>知识点一

第三章  中学物理教学原则



知识点一


教学原则是教学理论的核心,它来源于人们对教学过程客观规律的认识,它是根据教育方针、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制定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实施教学必须遵循基本要求和指导性原理。教学原则反映了教与学的客观规律,它贯穿整个教学活动,是指导教学活动的基本原理。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和教育相关学科的发展,新的教学规律的揭示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原则也在不断完善,改进并日趋完善。

由于物理学科的内在规律要求,物理教学过程除了遵循一般教学论中带有普遍性的教学原则外,还必须遵守其特有的教学规律和原则。物理教学原则是结合物理学与物理教学过程的特点,在分析和研究物理教学过程所具有的矛盾特殊性的基础上制定的。物理教学过程应遵照以下十一个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有序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目标整合原则;激发学习兴趣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注重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原则;加强实验和探究原则;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形象性与抽象性相结合原则。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育。在物理教学中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科学性原则要求在教学中无论是对物理事件、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的描述,还是对物理实验、物理过程的分析都应当是正确无误的。例如:在匀速圆周运动教学中,在分析向心力的作用效果时,可以讲向心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线速度的方向,但却不能由此认为向心力越大,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方向变化越快。甚至认为相信加速度是“描述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另外,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还要求教学用语应当是科学的、规范的,要使用科学中专用的术语,而不能使用那些违背科学的术语。例如,当试图运用比喻的方法向学生解释一个物理过程或物理原理时(如,用水流与水压电流与电压)一方面要利用比喻例子的直观性和可感受性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过程,另一方面也不能因此违背科学的本质,不能用不科学的东西代替科学的本质。

第二,将思想性和科学性有机结合起来

物理教学思想性是指物理教学要发挥物理教学在观念、情感、态度领域的教育功能。在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也应该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教育过程。在物理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态度与精神,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讲授系统的物理知识、科学客观地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运动规律,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有益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所以,教师必须注意教学内容一要正确,二要实事求是,三要防止单纯的知识教学。

二、有序性原则

有序性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必须按照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以期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系统知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在物理教学中贯彻有序性原则的要求是:

第一,把握教学内容的序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和教材是依据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而编制的,它们应当与相应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掌握知识的顺序是相适应的。因此,物理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把握好物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标准,在教学中有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都要与学生的水平相符合。另外,把握教学内容的序,还必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只有在掌握了教学内容中的点,才能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只有突破了难点,才能为进一步学习扫除障碍。

第二,抓好教学过程的序

有序性原则是贯穿整个学校教学的重要原则,例如,拟定学期教学计划,组织学生课外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等等,都必须贯彻这一原则。但最重要的要贯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抓好课堂教学的序,就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思维水平,基础知识和教学条件,设计和确定课堂教学的最佳顺序,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组织教学内容,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已知到未知、从片面到全面,使学生顺利地学习。

第三,遵循学生学习的序

学生的学习总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从浅尝到深入、从片面到全面的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不能一曝十寒、忽冷忽热。又不能一味贪多、急于求成。教师应当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与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目标,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养成对所学习的知识及时查漏补缺的意识与习惯,培养学生踏实、有意义地学习知识的良好习惯。

三、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实验现象真实、生动,学生对事实材料的直观感丰富,认识就越发深刻,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就越准确和牢固。

因此,物理教学要贯彻直观性原则。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恰当选择直观手段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直观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可以分为三类:一为实物直观,包括实验、实物、参观;二为模型直观,包括各种图片、简笔画、录像、电影、电视、多媒体和网络等等;三为语言直观,即教师用语言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便于学生理解。在实际教学中选择和运用直观手段,往往要根据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一要根据物理学学科的特点,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实验现象真实、具体、生动,是最好的直观素材,所以直观教学应尽可能发挥物理实验的作用。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低年级学生,倾向于事物和模型直观;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更多地运用语言、简笔画直观。三要根据直观材料的特点,直观材料的选择要与教学内容贴切,要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和化解教学难点。

第二,要直观显示物理事件的内在联系、运动和发展过程

物理教学中的直观素材,根据其表现形式不同,它揭示事物本质的效果也不一样,例如,实验直观就比自然直观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因为实验可以用控制的方法剔除一些非本质的、次要因素;而简笔画直观有时比实物直观更能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动发展的过程,因为简笔画可以用直观的点、线、面、箭头来表示抽象的物理量(如力、速度)之间的关系,而弄清楚这些关系恰恰是抽象和概括的基础。例如,碰撞现象是比较复杂的物理过程,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学生碰撞现象的宏观过程,但学生对碰撞过程是认识不清的,特别是对什么是碰撞前的状态,什么是碰撞后的状态不清楚。如果教师能够用简笔画或者多媒体动画或者真实碰撞慢镜头视频,将把这种不易被观察的、短暂瞬间的、隐藏于内部的弹性碰撞过程生动地、直观地分阶段地展现出来,便于学生观察和思考,那么,将有利于学生清晰地形成碰撞过程的物理表象、为正确抽象和理解碰撞过程的物理规律提供最直接得依据。所以,直观性教学也要显示物理事件的内在联系、运动和发展过程。

第三,生动的直观要恰到好处地过渡到抽象的概括

直观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物理教学中运用直观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概括、综合、推理等思维活动,对直观对象作定向的理解,揭示事物的本质,上升到理论,同时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启发的思想一直贯穿在整个物理教学中,新课的讲解,课后习题的分析都需要用到启发式教学,只有有意识地利用启发式教学原则,中学物理课堂才能真正变成学生为主体的地方,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学生的积极思维常常从问题开始,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条件,把教学过程组织成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机械能守恒定律”一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实际,环环相扣的方式提出一条问题链:

什么是机械能,不同形式的机械能之间是否可以转化,机械能的转化是否守恒,机械能守恒是否有条件等等,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在独立或半独立的分析、论证、综合、概括的思考中完成各个阶段的问题。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第二,坚持启发式教学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学方法应该坚持启发式。启发式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教学观念,其核心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学生在教师适时和适当的引导下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的、独立的、积极的思维状态,对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本质内涵、适用条件产生意义的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机械的被动学习。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思维的方式很多,有通过提问、设疑、质疑的问题启发,有通过演示实验的实验启发,还有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作比喻的联想启发,等等。

因此,教师给予适时和适当的引导,从而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思维时刻处于主动、独立的状态,积极构建对物理知识的本质、内涵等的产生意义的理解。

 

进入知识点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