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八章>>知识讲解>>视频课堂>>知识点四

知识点四: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原则



同学们,请运用你学到的知识,尝试分析下面的问题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科学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解析

(1)使用仪器不规范、方法不正确。使用仪器不规范、方法不正确是实验过程中最容易发生的情况。例如,用手直接取用砝码;连接电路采用“丁”字形接法;用一个胶头滴管取用不同的药品;用不洁净的试管继续做实验;加热后的蒸发皿没垫石棉网就直接放到试验台上;把没有验纯的氢气直接点燃或用来还原氧化铜等。

如果使用仪器不规范或方法不当,很容易损坏仪器,也会导致实验失败,甚至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同时也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制取氢气的实验中,在验证氢气时,如果不验纯就点燃,很可能发生爆炸;制取氧气的实验中,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完毕,若先熄灭酒精灯,就可能使水倒流,导致试管炸裂。

因此,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必须做好示范,注意操作规范正确。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具备熟练的实验技能与技巧,而且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绝不允许教师在室验过程中操作不当甚至存在错误,即使是一些细小的操作也不容疏忽。在学生实验中教师必须认真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2)拼凑数据、弄虚作假。在实验中,为了使实验结果更接近真实值,存在修改实验数据或其他不尊重实验事实的现象。实验误差是难免的,但不能为了避免误差而拼凑数据、弄虚作假。教师要以身作则,若发现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有拼凑数据的现象,要及时批评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实验中,对实验结果偏差较大的情况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认真做好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3)现象描述不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要严谨、准确、科学。首先,在描述实验现象时,学生常将试验结果与实验现象混为一谈。因为实验现象是人通过感觉器官所感知的现象,而不是只指实验结果。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是可以被感知的,而物质的结构、组成却是不能被感知的。其次,用词不当也是常发生的情况。

(4)现象解释不全面、不准确。在对所产生的实验现象进行原因分析时,如果分析不到位,解释就不够全面,甚至发生错误。例如“先不开的报纸”实验。将一根木条的一部分置于桌面之外,在木条的另一部分上铺一张报纸。当用力打击桌面外的那部分木条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木条被击断了,而桌面上铺的那张报纸似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将它下面的那段木条稳稳地压住了。有人认为原因是大气压压住了报纸,如果给出的是这种解释,肯定学生会问:“大气压到处存在,报纸上、下表面都会有大气压力,不是会抵消吗?”显然,这一解释是不够确切的。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学习和理解,你是否掌握了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原则?

下面我们进入总结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