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启动,预计将在2017年颁布。修订后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高中物理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的物理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显然,物理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中学物理教育的热点,成为物理教师眼中借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要素。
(一)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
科学态度与责任指在认识科学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英文简称STSE)的关系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科学和技术正确的认识、健康的情感和科学的行为方式。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科学伦理、STSE等要素。物理教学不能“为知识而知识”,而应将知识作为育人的载体,充分挖掘知识建构过程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和内在价值,通过相应活动培养学生强烈的家国情怀,积极的人生态度,事实求是的科学精神。
1.科学本质是指对于科学知识、科学研究过程、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的历史、科学的价值、科学的限度等方面最基本特点的认识,是一种对于科学本身全面的、哲学性的基础认识。
例12(2016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Ⅲ卷第14题)关于行星运动的规律,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
开普勒在牛顿定律的基础上,导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B. 开普勒在天文观测数据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C. 开普勒总结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找出了行星按照这些规律运动的原因
D. 开普勒总结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本题考查了关于行星运动规律发现过程中的科学史相关内容,充分挖掘科学史的内在价值,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养成,引导中学物理教学加强科学史的教育,以实现物理教学的科学和人文价值。
2.科学态度是指考生要具有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能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的见解,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
3.社会责任是指考生在进行物理研究和物理成果应用时,能遵循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热爱自然,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例13(2016年高考理科综合北京卷第17题)中国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最早记载了地磁偏角:“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进一步研究表明,地球周围地磁场的磁感线分布示意如图。结合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地理南、北极与地磁场的南、北极不重合
地球内部也存在磁场,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地球表面任意位置的地磁场方向都与地平行
地磁场对射向地球赤道的带电宇宙射线粒子有力的作用
本题以宋代科学家沈括所著《梦溪笔谈》中关于地磁偏角的记载为素材,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地磁偏角、地磁场的分布以及地磁场对带电粒子的作用的理解。在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试题也紧跟时代,体现物理学在科学研究及技术应用上的新发展。
(二)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教育目标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具有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能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的见解,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在进行物理研究和物理成果应用时,能遵循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保持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内在动机,形成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善于反思、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理解科学的本质,遵守科学伦理和道德规范,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具有保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物理教学应该帮助学生感悟物理学家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验这样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把蕴含在知识发现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转化为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行为准则,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对待和解决未知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身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素养。
(三)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培养价值
核心素养提出的根本目的是落实我国的教育宗旨,提升国民综合素质。通过国际比较,我们发现核心素养的内涵已经表现出较高的国际化趋势,且有共同的价值取向。
1.适应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
教育通过培养人才来促进社会发展,反过来,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必然带来教育变革。因此,国家层面的教育决策要符合社会需求,体现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国际教育核心素养体系中重点关注信息素养、科学技术素养、创新素养等内容,反映出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动态,体现出科学技术进步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而我国核心素养的提出正是在国际趋势下,聚焦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顺应时代的要求,使得我们培养的人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方面,都能有显著的提升。
2.关注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
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各国制定核心素养的基本价值取向。国际组织及世界各国对核心素养的遴选都涉及学生全面发展及终身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如学会学习、语言交往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数学 素养、表达能力等,这些素养关乎学生的自我发展、社会价值及个人竞争力,关乎适应现在及未来社会发展的素质。
3.重视生活品质与生存质量
核心素养就像是房屋的地基,其稳固程度决定了楼房的高度与坚韧度,而核心素养的培育对人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关乎个体的生活品质和生存质量。当前国际上的核心素养体系,除了生存必备的能力之外,还涉及文化意识、环境研究、个体职业发展、生活规划、管理与解决冲突等,这些指标体系涵盖学生的个人品质、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影响着他们与社会、自然的相处和互动方式,也决定着日常生活的品味和品质,真正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二、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培养的时代背景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
把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更有利于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十三五”规划纲要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均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作为今后一段时间国民教育的首项重点任务来抓。课改推动了一套全新《课程标准》的问世,传统的教育目标虽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抽象,又太过思想化,而新课标则在此基础上既明确了详细目标,又指明了具体的践行路径。在现阶段的课程目标体系中,很关键的一大内容就是让学生们通过教育养成健康的情感态度,拥有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 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提出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与构建作为着实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此来推动教育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将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
随着物理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考查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的考查。但当前的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例如:
1.在学校方面,不够重视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并没有组织相关的课外活动或者开展校本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学校的环境、物理实验室的布置没有科学的气氛,学校没有很好的运用隐性课程来带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在社会方面,科学图书馆、科技博物馆、展览馆等凡乎没有或者少之又少,企业、工厂等并不会对外开放,因此学生可进行的课外小组活动受到限制。
2.课程模式、课程内容单一、片面。
3.教师素养或教师专业发展,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方面的素养不够,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不足,从而致使学生的科学情感不高,尤其是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不高。
4.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的评价对教学具有指导、反馈、调整等作用。在命题中如何测评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试题效度不高。所以急需健全教师、学生和教学的评价体系。
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建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解决当前课程标准过分关注学科内容的问题,转变育人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改变国家和地方测评过分依赖考纲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