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实践是检验真理问题的唯一标准,运用你们学到的知识实践检验一下能力提升了吗?

实践主题

用学习理论分析学习现象,并解决学习问题。

实践目标

结合本章相关知识,与身边的同学进行讨论,找到你们经常遇见的的学习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尝试解决,提升大家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实践任务

1.与同学们讨论日常学习问题。

2.运用学习理论来进行分析。

实践要求

1.写出问题现象描述。

2.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案例分析报告。

分析样例:

案例:做错题,罚抄万遍“1+1=2”----家长反映老师“奇招”治学生 吴女士她告诉记者,她的孩子初二班就读,一段时间里,孩子经常和她说,老师经常对同学们“罚款”,一些同学因为没做眼保健操,或者没穿校服,都会被班主任处以10元、20元不等的罚款。据班主任说,学生交的罚款都用来作班费,可同学们在开学的时候都已经交过班费了,所以同学们对老师的说法不信服。而在近日,她的孩子因为做错了一道数学题,又被班主任罚抄了10000遍“1+1=2”。

教师分析:

强化是指通过某一事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1)在经典条件反射中,指使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相结合,用前者强化后者。(2)在操作条件反射中,指正确反应后所给予的奖励(正强化)或免除惩罚(负强化)。

强化和惩罚是操作条件反射的核心思想,既有正向的(加给有机体环境刺激),也有负向的(从有机体环境中取走刺激)。依据操作学习原理,强化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正强化:给予一种好刺激。为了建立一种适应性的行为模式,运用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并保持下来。例如企业对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职工颁发奖金。

2.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为引发所希望的行为的出现而设立。例如企业不允许在工作时间打个人电话,一位员工有这种习惯,这种行为一出现就受到指责,但一旦他停止这种行为了,就应立即停止对他的指责。

3.正惩罚:施加一个坏刺激。这是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给予处罚的一种方法。

4.负惩罚:去掉一个好刺激。这种惩罚比之正惩罚更为常用。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原有的奖励。

案例中的情况是老师应用惩罚希望学生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过由于老师考虑问题过于片面,所以导致问题解决方式有些过于简单。如根据强化理论的原理,老师不会仅选择惩罚这一单一手段,而是可以结合正强化、负强化、正惩罚、负惩罚四种方法,效果比单一负惩罚效果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