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学生学习动机产生于需要,需要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采取一些强化和训练手段使学习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学习需要。
(二)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通过立志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启发学生自觉、勤奋的学习。
(三)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一种主观判断,它与个体的自我概念有密切的关系。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应从培养正确的自我概念入手,方法包括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及为学生树立成功的榜样。
(四)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相信成功与努力之间有必然的联系,人就不容易表现出消极行为,不容易产生无力感,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训练学生的步骤如下:
1.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
2.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并取得成功体验
3.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归因
4.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兴趣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成分,它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十分有效的一种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提供能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情境的情景,使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能成功地解决问题的学习材料、条件和实践。
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以后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发展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
(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三)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改变学生不正确的归因、提高学习动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努力归因”,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归因于努力与否的结果。因为学生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努力与否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学习困难或成绩不佳时,一般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将来会取得成功的期望。
二是“现实归因”,针对一些具体问题采用现实归因,以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增强自信心。这种归因训练的好处在于,在学生做“努力归因”时又联系现实,在做“现实归因”时又强调努力。
(四)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反馈”在此指的是给学生提供关于其成绩的信息。通过反馈,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包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效、作业的正误、考试成绩的优劣等。知道自己的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看到自己的成功、进步,会增强信心,提高学习兴趣;知道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可以及时改正,并加倍努力,力求获得成功。
奖励与惩罚是对学习成绩和态度的肯定和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正确的运用奖励和惩罚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手段之一。一般来说,合理的运用奖励和惩罚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不过奖励的运用不当会产生消极的结果,过分或过多的惩罚也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厌恶、怀疑、憎恨等不良的效果,但是,恰当的批评,尤其是对成绩好的学生的批评也能起到一定的好效果。所以激发学习动机,也要妥善的进行奖惩。
运用奖励和惩罚时应注意:第一,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奖惩观;第二,奖励和惩罚一定要公平;第三,奖励应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