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实践是检验真理问题的唯一标准,运用你们学到的知识实践检验一下能力提升了吗?
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结合本章相关知识,与身边的同学进行讨论,找到你们身边的学习迁移现象,探讨学习迁移的规律,提高学习迁移的能力。
1.与同学们讨论学习迁移现象。
2.运用学习迁移理论进行分析。
1.明确学习迁移各理论的主要内容
2.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
下面是两位同学的一次交谈:
学生A:你知道吗?前两天在学习英语语法时,我觉得很简单,这似乎与我中文语法学的好有极大的关系。
学生B:你这么一说,我也想起来了。我当时几何学得很好,后来学习立体几何时就简单多了。嗯(若有所思),看来不同知识间还是有很大联系的啊。
学生A:是啊,不光书本知识学习是这样,我学弹琴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我会弹电子琴,现在学钢琴学得也比较快。
学生B:可有时也不一样。上周末骑邻居王大爷家的三轮车玩儿,我以为我会骑自行车,学起来应该比较快。可没想到不是这样,怎么骑也骑不好,总往一边歪。看来会骑自行车反而影响了骑三轮车,真奇怪。
学生A:挺有意思,看来学习还是很奇妙的。
材料体现了学习迁移的思想。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有以下五重理论对学习迁移的现象进行了解释:
1.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假定,人类大脑的许多区域代表了许多不同的官能。人的心智是由许多不同的官能组成的,不同的官能活动相互配合就构成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各种官能可以像训练肌肉一样通过练习增加力量(能力)。根据这种理论,在学校教育中,传递知识远不如训练官能来的重要。
2.共同要素说
共同要素说又称相同要素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桑代克和伍德沃斯提出。相同要素说认为,一学习之所以有助于另一学习是因为两种学习具有相同因素的原因。若两种情境含有共同因素(即刺激相似反应也相似),不管学习者是否觉察到这种因素的共同性,总有迁移现象发生。
3.概括化理论
经验类化理论又称“概括化理论”,是由贾德(Judd)提出来的。这个理论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
贾德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打靶”实验,是经验类化理论的经典实验。他以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小学生作被试,分成两组,要他们练习用标枪投中水下的靶子。在实验前,对一组讲授了光学折射原理,另一组不讲授,只能从尝试中获得一些经验。在开始投掷练习时,靶子置于水下1.2英寸处。结果,讲授过和未讲授过折射原理的学生,其成绩相同。这是由于在开始测验中,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会运用标枪,理论的说明不能代替练习。当把水下1.2英寸处的靶子移到水下4英寸时,两组的差异就明显地表现出来。未讲授折射原理一组的学生不能运用水下1.2英寸的投掷经验以改进靶子位于水下4英寸处的投掷练习,错误持续发生。而学过折射原理的学生,则能迅速适应水下4英寸的学习情境,学得快,投得准。
贾德以实验研究了原则和概括性的迁移后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在于主体所获得经验的类化。所以贾德的学习迁移理论又称概括化理论。
4.关系转换理论
关系转换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家1929年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家从理解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的迁移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代表人物是苛勒(W.Kohler)。苛勒(Kohler,W.,1929)用“小鸡啄米实验”证明了关系转换的学习迁移理论。他让小鸡在深、浅不同的两种灰色的纸下面寻找食物。通过条件反射学习,小鸡学会了只有从深灰色纸下才能获得食物奖赏。然后,变换实验情境,保留原来的深灰色纸,用黑色纸取代浅灰色纸。问题是:如果小鸡仍然到深灰色纸下面寻找食物,那就证明迁移是由于相同要素的作用; 如果小鸡是到两张纸中颜色更深的那张(即黑色纸)下面寻找食物,那就证明迁移是对关系作出的反应。实验表明:小鸡对新刺激(黑色纸)的反应为70%,对原来的阳性刺激(深灰色纸)的反应是30%;而幼儿在做同样的实验时始终对黑色纸的刺激作出反应。
苛勒通过实验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即迁移的产生依赖于两个条件:一是两种学习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关系;二是学习者对这一关系的理解和顿悟。其中后者比前者重要。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并不取决于是否存在某些共同的要素,也不取决于对原理的孤立的掌握,而是取决于个体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即对情境中一切关系的理解和顿悟是获得一般迁移的最根本要素和真正手段。苛勒认为,人们越能发现事物之间关系,则越能加以概括、推广,迁移越普遍。
5.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布鲁纳和戴维o奥苏伯尔(Ausubel)把迁移放在学习者的整个认知结构的背景下进行研究,他们在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迁移的理论和见解。布鲁纳认为,学习是类别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迁移就是把习得的编码系统用于新的事例。正迁移就是把适当的编码系统应用于新的事例;负迁移则是把习得的编码系统错误地用于新事例。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指出,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就能促进对新知识学习的迁移。“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塑造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问题。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改革教材内容和教材呈现方式改进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变量以达到迁移的目的。
所以教师应当利用学习迁移的基本原理促进学生的学习。
1.精选教材,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选择精炼的教材,对促进学生的迁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和连贯性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迁移。
3.合理安排教学顺序。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顺序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而迁移的规律也在其中。
4.教授给学生学习迁移的策略,提高学生迁移的意识。教给学生迁移的测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提高迁移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