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理解下面句子的翻译?
They were particularly struck by Peking’s allusion to the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the specific language of the 1955 Bandung Conference of non-aligned countries, a moment of maximum Chinese contact with the non-Chinese world.
首先,第一眼能从这个句子看到的是,里面包含了两个层层相套的同位语从句,分析了这一整个句子中各个小的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之后,这句话顺译下来是什么样的呢?
他们被北京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九五五年不结盟国家万隆会议(中国同外界进行最大限度接触的时刻)的特别用语——所打动。
按照这个句子的正常句子框架套下来,结果就会是这样,逻辑关系原本是按照句子的结构梳理的,应该很清晰,但是可以看到生硬的按照句子结构顺译出来的句子非常混乱,因为the specific language of the 1955 Bandung Conference of non-aligned countries 是 "peaceful coexistence"的同位语,补充说明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信息,而a moment of maximum Chinese contact with the non-Chinese world 又是 the 1955 Bandung Conference of non-aligned countries 的同位语,如果我们不加分辨,一味将同位语跟它所补充说明的主体强行堆砌到一起,又不使用灵活的处理方式,就会产出这样翻译腔极为浓重,逻辑弄巧成拙更为混乱,句子长到让人喘不过气,读到句尾忘了开头的译文。再看下面的译文。
北京提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就更打动了他们的心。“五项原则”是一九五五年不结盟国家万隆会议的特别用语,那次会议是中国同外界进行最大限度接触的时刻。
这个译文与上面的译文相比,最大的亮点在于主句被简单干脆的表述出来,没有在中间夹杂任何的同位语从句,而是选择放在后面逐个解决。主句也由原文的被动句合理的转换成汉语的主动句,强调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彩的部分在于后面两个层层相套的同位语从句的处理,即重复两个同位语从句补充说明的两个主体,两个主体作为主语,分别独立成句。为什么能够这样处理呢,因为同位语从句用来对其前面的抽象名词进行解释说明,被解释说明的词和同位语在逻辑上是主表关系。回过头看,上面两个处理同位语的句子是不是主系表结构的句子呢?
这样简单的处理方法看起来让人恍然大悟,实则是前人经验的累积。例句不是读过一遍理解含义就好,而是要透过例句看到其背后的巧妙手法,并自如地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
再看接下来这个句子。
They would have had to live the rest of their lives under the stigma that he had recklessly precipitated an action which wrecked the Summit Conference and conceivably could have launched a nuclear.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在这个句子中我们面对的难题是什么。
在这个句子中,我们遭遇了像上面的例句类似的情况,即两个从句嵌套,整个句子冗长但有逻辑,只不过上面的例句是两个同位语,而这句话中是两个定语从句。如果我们严格按照原文的句子结构生搬硬套,那么译文会是什么样的呢?
他们可能已不得不蒙着一种【他曾贸贸然采取了一项(破坏了最高级会谈,并且可以设想,还可能已触发一场核战争的)行动的】臭名而终其余生。
如果没有括号的标注,那么想要快速理解这句话会相当费力。如果从句结构复杂,译成汉语前置定语显得太长而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时,往往可以译成后置的并列分句。如:
他们可能已不得不蒙着一种臭名而终其余生,这个臭名就是:他曾贸贸然采取了一项行动,这项行动破坏了最高级会谈,并且可以设想,还可能已触发一场核战争。
这个译文的处理虽然是针对定语从句,但是与上面例句的译文的处理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重复先行词,与同位语从句处理方式不同的是,由于没有主表关系的束缚,从句处理成并列分句后,变成“他采取行动”、“行动破坏会谈”的主谓宾结构。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要追溯到同位语和定语的不同之处,简单说,同位语是补充说明它前面的抽象名词的,被解释说明的词和同位语在逻辑上是主表关系,因此抽象名词和同位语的关系是平等的。而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先行词的,与先行词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而定语从句,无论是限制性的还是非限制性的,都有着独立的主谓结构,不必用来解释说明先行词,因此,在上面两个例子中,虽然处理定语从句与处理同位语从句采用了类似的技巧,却没有与同位语从句出现相同的句式。
2.翻译从句不知道如何下手怎么办?
1)翻译的技巧 没有技巧,只有一个熟字。华罗庚说过,“苦干猛干埋头干,熟能生出百巧来”。语法根基深厚,词汇量大,对专业词汇掌握得熟,自然就能驾轻就熟,怎么玩儿怎么转。简单地说,基本功扎实就是技巧。
2)翻译中最重要的项目 语法、词汇和专业知识。语法是最重要的,初中和高中学到的核心的东西其实就是语法。如果语法不好,口语交流可能会很顺畅,但是做翻译不行,翻译不仅要求能让读者明白意思,而且要专业,这个必不可少。
3)评价一份稿件的翻译质量 1.符合逻辑;2.没有语法错误;3.专业知识无错误。做到了这三点,一篇译稿的质量就保证住了,如果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强,文采飞扬,行云流水,那当然就最好不过了。
4)做到译文顺畅的方法 采取意译。有些译文读起来晦涩难懂,但参照原文却又找不出什么错误,这就是直译较多的缘故。直译会让人一读就知道这是一篇译稿,用行话说这叫翻译痕迹太重。
翻译方法:一般分为直译与意译两种:
直译是指在翻译时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表现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和比喻手段等,译文要求忠实于原意,语言流畅易懂;意译指把原文的大意翻译出来即可,可以不注重细节,包括不注重原文的用词、句子结构和比喻,但译文要求自然流畅。
如何使用意译翻译句子
对原文的理解是进行翻译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正确理解了原文,才能正确表达出原意。因此考生应该首先掌握好英语,记忆足够英语词汇。
意译英语句子分四步来完成:
①分析原文句子的结构,确定它是简单句后,找出句子中的“主-谓(-宾)∕S-V-O”结构;
②根据句子中带有的连接词,确定它是复杂句或并列句,并找出两个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③找出了句子的框架后,再寻找其他修饰语的意思。
④长从句翻译有个规律,尤其是从句套从句的,要从后往前翻,一定注意,中文的特点是,除非词就那么长,否则尽量切成小分句。 一个从句不管多长,它修饰对象只能是一个。你可以把这个从句与其相应的修饰对象用笔划出来,弄清谁修饰谁,剩下的就是调整句子结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