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二章>>知识讲解>>视频课堂>>知识点一

知识点一:课程理论概述



同学们,请运用你学到的知识,尝试分析下面的问题

在语文课上,李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级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在小学里就经常不及格,今天李老师给我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李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级、A级组进军。请问:上述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教师解析

从以上案例来看,李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该教师的做法丰富了新课程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2、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关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3、评价内容综合化

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

4、评价标准分层化

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5、评价方式多样化

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6、评价主体多元化

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7、关注发展过程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在上述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以及评价的功能。①体现了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对学生的进步及时鼓励,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促使向更的目标奋斗,达到这种效果,归功于老师采用的“按不同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用不同的评价要求和标准”评价学生的方法;②关注评价的主体性,这位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重视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性发展的建构作用。③体现了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以不同的评分标准衡量不同的学生,促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④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该教师潜移默化地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老师这种方法的激励下,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进步,使评价进入学生的进程之中。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相信同学们已经了解了课程评价的概念、功能、对象、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的基本内容,

接下来让我们进入第四部分总结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