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二章>>知识讲解>>文本学习>>知识点二

第二章  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概论



知识点二:思想政治课课程概论


思政课性质概说

从课程目标来看,思想政治课基本上是德育课。

思政课德育性质的分析

①历史论德育性质

所谓历史论德育性质,是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学科具有德育性质。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我国古代的教育虽然还没有思想政治课、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等这样的名称和提法,但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思想和做法却已经存在,而且理论和经验也极为丰富。尤其以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在革命根据地时期,学校教育就已把思想政治学科作为一门重要课程来开设,以适应中国革命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后,思想政治课在各学校更得到了普遍开设,使它在学校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对学生实施德育的重要阵地。

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德育范畴也是很明显的。在西方国家,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到中世纪封建时代和文艺复兴时期,乃至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也都非常重视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而且许多思想家和教育家的思想道德教育思想也是极为丰富的。近年来,西方国家更是普遍关注学校的德育,这突出表现在它们对待学校德育的态度上,它们把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称之为“德育投资”。如今,对受教育者进行公德教育、纪律教育、劳动教育、集体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

②内容论德育性质

所谓内容论德育性质,是指从思想政治学科的内容上来看,思想政治学科具有德育性质。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内容,包括两大方面:一是知识教育,二是做人教育。从知识教育来说,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和其它社会科学知识教育。从做人教育来说,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本观点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从以上两方面的教学内容可以看出,无论是知识教育还是做人教育,都是德育范畴内的教育,是德育范围内的德育知识教育、德育目标教育或德育任务教育。因而思想政治学科也就具有德育性质

③特点论德育性质

所谓特点论德育性质,是指从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上来看,思想政治学科具有德育性质。思想政治学科有自身的特点:

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第二,具有理论教育性。 第三,具有德育的主导性。 第四,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以上这四个方面的特点,都充分反映出了思想政治学科的德育性质。

④途径论德育性质

所谓途径论德育性质,是指从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或根本途径看,思想政治学科具有德育性质。

从知识内容来看,思想政治课是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常识课。

从活动方式来看,思想政治课既是一种学科课程,又是一种活动课程。

从表现形式来看,思想政治课是一种完整形态的显性课程。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课是以德育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常识课,因而是一种特殊的德育课,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思想体系。

思政课特点

同其它学科和德育形式相比,思想政治课主要有如下特点:

第一,思想性。

第二,人文性。

第三,综合性。

第四,实践性。

举例: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

本课程标准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课程标准的设计力求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在内容编排上,要求初中三年依据上述三种关系分别就品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重复出现,内容层层递进。

主要有以下特点: 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

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部分共8个学分,设4个模块。

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 生活与哲学

选修部分共12个学分,设6个课程模块。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 经济学常识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科学思维常识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基础

思想政治课的客观基础

社会是思想政治课的最终决定因素

社会因素表现在社会构成要素和社会发展程度两个方面,它们对思想政治课的制约和影响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

社会构成要素决定着思想政治课的存在方式和基本性质

社会的任务和发展程度决定着思想政治课的任务和发展程度

第一,社会的基本任务决定着思想政治课的核心任务。

第二,社会的发展程度决定着思想政治课的发展程度。

学生是思想政治课最直接的决定因素

学生的需要制约着课程目标的方向和课程内容的选择

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个性差异制约着课程内容的深度和教材的难易程度

第一,不同阶段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水平决定着不同的课程内容要求和水平要求。

第二,不同地区学生的个性差异决定着不同教材的难易程度和编写风格。

知识是思想政治课的主体因素

1.知识是思想政治课的主体内容。

2.知识的发展程度制约着课程的内容和形式

3.知识的结构形式制约着课程的类型划分

思想政治课的理论基础

哲学(特别是教育哲学)是思想政治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的普遍问题,其任务是揭示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依据。当哲学运用于教育领域并同教育问题相联系时,就形成为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是一般哲学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化和应用学科,是思想政治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哲学是思想政治课的教育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哲学是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方法论

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是思想政治课的心理理论基础(依据)

心理学是关于人的心理问题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问题,其任务是认识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提供心理依据。当一般心理学理论运用于教育教学领域时,就形成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关于教育活动中心理问题的科学,它研究的是教育当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当中的教育问题,如学习心理、教学心理、教师心理等。而无论学习心理或教学心理,都表现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它们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理论基础。

教育心理学揭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的心理过程与心理发展规律

教育心理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的心理动力与课程目标依据

社会学(特别是教育社会学)是思想政治课的社会理论基础(依据)

这里所谓社会学,主要是指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问题及其规律的科学。因此,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与社会的基本关系问题,其任务是认识社会当中的教育现象和教育当中的社会现象,揭示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指导社会教育与管理工作。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因而思想政治课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一方面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一方面又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思想政治课与社会的关系,具体表现在教育的社会化和教育中的人际关系等方面。

教育社会学揭示了思想政治课的社会本质和社会发展规律

教育社会学揭示了思想政治课内部关系的社会性质和应承担的社会角色责任

课程与教学论是思想政治课最直接的教育理论基础

课程与教学论是关于课程与教学问题及其规律的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与教学问题,其任务是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课程与教学论是一般教育理论的重要分支学科,是教育理论的核心,同时又是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论的上位学科,它与思想政治课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因而是思想政治课最直接的理论基础。课程与教学论以哲学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它所研究和回答的是课程与教学当中的基本问题,即 “教学什么”“为什么教学”和“怎样教学”“应该怎样教学”的问题。

课程与教学论对思想政治课的指导作用具有操作性,具体表现在:

1.怎样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知识本位?学生本位?社会本位?

2.怎样确定课程内容。学科本位?生活本位?

3.怎样选择教学与学习方法。授受式?探究式?

4.怎样评价课程与教学效果。重过程?重结果?

5.怎样处理师生关系。主导式?引导式?等等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课最根本的理论基础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课程教学论等,它们共同发挥着对思想政治课的指导作用,其中,哲学是最间接的也是最根本的理论基础,它为思想政治课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心理学和社会学是中间层次的理论基础,它为思想政治课提供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依据;课程与教学论是最直接的理论基础,它为思想政治课提供了直接的、具体的操作程序与方法。思想政治课的理论基础是以上几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思想政治课的地位

从课程设置来看,思想政治课是我国学校教育中的一门主要学科

从学校德育看,思想政治课是我国学校德育的核心和主渠道

思想政治课是我国学校德育的核心

思想政治课是我国学校德育的主渠道

从学校性质看,思想政治课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基本标志

从全社会来看,思想政治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阵地

思想政治课体现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核心任务

思想政治课体现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对象

请同学们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