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制定
  教学策略是教师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以达成教学目标为指向,以教学情境为出发点的有关检查、评价、监督、控制、调节教师的各种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程序性知识系统。
⑴总体策略
① 替代性策略
  教学的替代性策略“倾向于通过提供全部的或部分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的组织、细化、排序和强调、理解和检验、以及迁移的建议,较多地代为学生加工信息。”
在实际教学时,采用替代性策略进行教学大致遵循以下五个步骤:
 · 从旧经验引导新学习
 · 明确地讲解教材内容
 · 辅导学生做及时练习
 · 从回馈中做错误校正
 · 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② 生成性策略
  所谓生成性策略,即“鼓励或允许学生通过生成教育目标、内容的组织、细化、排列和强调、理解的检验,以及向其他方面的迁移,从教学中建构他们自己特有的意义。”
在实际教学时,采用生成性策略进行教学大致包括以下形式:
 · 教师引导下的发现学习
 · 小组协作学习
 · 寓求知于生活的教学活动
③ 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
  多年来,许多学者对这两种教学策略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没有一种策略是绝对占优势的,而且存在许多影响一种策略的效果超越另一种策略的因素,很难说哪种策略好,哪种策略不好。教学策略的选择是相对性的,其适当与否与教学目标、学科性质以及学生年级能力等因素,都紧密相关。因此,决定采用比较生成性的策略还是比较替代性的策略去设计教学并非一种简单的事情。
  近年来,经由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对放如何选择教学策略的问题,大致获得以下三点结论:
 · 两种策略取向各有忧点
  如果只从两种策略取向何者为优的观点看,教育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两种策略取向各有其优点。利用替代性策略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在学科测验结果中可以得到较高的分数;利用生成性策略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抽象思考、解决问题、创造能力、人际关系、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态度等各方面,均有较为优异的表现。因此,可以这么说,如果教学目标只限于希望学生学到书本知识,替代性策略是较佳的选择。如果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学到较广的能力与气质,生成性策略则是较佳的选择。
 · 不同学科宜采不同策略
  教育心理学家曾就不同的学科分析不同教学策略与学生学习结果的关系。结果发现,教数学与自然科时,较适于采用替代性策略,原因是这些科目内容的系统性较强,而且一般都有明确的答案,学习时宜于按部就班。学习社会学科时,因内容广泛且涉及的问题未必只有确定不疑的唯一答案,采用生成性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
 · 不同策略适合不同年级
  一般说来,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学习背景和学习任务等方面的因素来决定教学策略应向平衡的哪一边倾斜。
⑵教学组织策略
① 全班授课
  也称班级授课制,是指把学生按照年龄或在某科目上的大体成都分成若干个人数较多的教学班,教师同时面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所有学生每次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以及采用的教学方式都是一样的。
  全班授课可以使教师同时为许多学生提供教育,具有一定的规模效益,效率较高,教师容易控制和调整教学的进程。
  但是,由于人数众多,全班授课难以适应学生在学习速度、学习方式和个性方面的个别差异,而且也不太适宜动作技能方面的教学和实现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
② 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主要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或学习的各种需要,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协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
  小组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学习行为,扩大个人学习成果,有利于实现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同时,小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小组学习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较高,要求有良好的组织工作和学习准备,而且要激发所有的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也有一定难度,教师在教学进度方面也往往不容易控制。
③ 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指的是在同一时空里教师只与单个学生发生教学关系的一种组织形式。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提出各种要求等,都是个别进行的,即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地轮流施教,教师在教某个学生时,其他学生按教师对自己的要求进行学习。
  个别教学的特点是学生年龄不一、程度不齐、教学内容各自有别、教学进度也不一致。这种个别教学形式,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等能较好地适应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便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采用个别教学,一个教师所能教的学生数量相当有限,它显然只能为培养少数人服务,无法满足大规模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即教学规模小,教学成本高,教学效率低。
⑶课堂管理策略
  按照教师的控制程度和师生关系划分,教师课堂管理风格可以分为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三种类型。
① 专制型管理
  专制型管理认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由外部环境造成的,因此,教师的责任是选取和强化合适的行为并根除不合适的行为,而学生选择的余地则很小。
  在这种管理理念下,教师对整个课堂负责,并控制学生行为。教师通常会建立和强化课堂规则和有关规定来控制学生行为。因此,它把管理过程看作为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的控制过程,强调教师对于运用控制策略建立和维持课堂秩序的重要作用,教师较多地采用主控的方式来控制学生,规则倾向于周密严谨,约束多而弹性少。
② 民主型管理
  民主型管理认为,教师对控制学生行为和学生发展负责,而个人受归属的需要和为别人接受的需要的驱动。
  在这种管理理念下,教师的责任是建构能促进对学生的控制,但把作为整体的小组的需要放在个体需要之前的这样一种学习环境。教师也强调规章制度,并帮助学生识别决策和行动的后果。给学生提供控制自己行为的机会,并同教师一起制订课堂规章制度及其违犯的后果。
  民主型管理方式会使学生心情舒畅,关心集体,充满自信,独立性强,教师在场与不在场态度及行为差异不大,师生关系较为亲密。所以,形成积极而活跃,协调而融洽的课堂风气。值得一提的是,民主型管理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精神及塑造良好个性特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③ 放任型管理
  教师低度控制方法背后的主要哲学信念是,学生对控制自己的行为负主要责任,他们有决策能力。教师的责任是建构一种能促进学生控制和学习的学习环境,并且强化有序的环境。学生有一定程度的自由意志。
  放任型管理强调学生个人自由和个人选择,旨在发展学生的自治,让学生自己做出决定,对其行为自己负责。教师允许学生做他们想做的事情。教师的作用在于促进学生的自由,培养其自然发展。因此,要求教师尽可能少地干预学生的行为,主要是放任学生自行处理。同时,课堂规则不宜过多,让学生拥有较多的行为空间和较高的自由度。
⑷学生评价策略
  学生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它包括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学生评价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含一系列环节,包括确立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设定评价标准,选择评价方法并收集数据和资料,达成和呈现评价结论以及评价的反馈等,这些环节紧密联系,相互制约。明确的评价目标和内容是选择评价方法的基础,而准确、有效的数据则是达成正确的评价结论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