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初散文
  清初散文可分两类:
  一是以启蒙主义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主要从文章内容上抨击晚明散文空疏,强调文章经世致用社会功能的“学人之文”;一是以侯方域、魏禧、汪婉为代表,主要从文章风格上力戒晚明文章纤佻,倡导恢复唐宋散文传统的“文人之文”。
  “学人之文”强调文章“须有益于天下”(顾炎武《日知录》),反对“徒欲激昂于篇章字句之间”而内容“空无一物”的文章(黄宗羲《陈葵献偶刻诗文序》),形成清初散文质实和致用的文风。这类散文以黄宗羲成就为最高。
  黄宗羲:字太冲,号梨洲、南雷,余姚(属浙江)人。明末参加复社反对阉党,明亡积极抗清,晚年隐居讲学,潜心著述,为清代著名史学家。著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定》及《明夷待访录》等,编纂《明文海》500卷。《明夷待访录》为政论集,共分《原君》《原臣》《原法》等13篇,其锋芒所向,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具有鲜明民主主义思想。散文朴实无华,笔锋犀利。
  “文人之文”的三位作家侯、魏、汪被称为“清初三大家”。其中侯方域的散文较为突出。
  1、侯方域(16 18一16 54),长于古文,尊唐宋八大家,有《壮悔堂集》。
  其散文往往能将班、马传记,韩、欧古文和传奇小说手法熔为一炉,形成一种清新奇峭的风格,而尤以传记散文见长。《李姬传》》歌颂了明末秦淮名妓李香君明大义、辨是非,不阿附权贵的高尚品德。写品行高洁、侠义美慧的李香君,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同时也写反面人物阮大铖及其他人,均有声有色,形象生动。文字简练,叙事分明,情节曲折,具有短篇小说的特点。
  2、魏禧(1624—1680),有《魏叔子文集》。文章有凌厉雄杰、刚劲
  慷慨之气,叙事简洁,又善于议论。内容多表彰抗敌殉节的有志之士,显示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大铁椎传》就是传世名篇之一。文章塑造了一个大侠客、大力士的英雄形象,通过奇特的外貌,奇异的行动,奇怪的战法,描写大铁椎的才能、品格的不同凡响,以感慨人材的不为世用。他把这位江湖异人比之为椎击秦始皇于博浪沙中的力士,借以寄托民族感情。
  3、汪琬(1624—1690),著有《尧峰文钞》。散文也以传记见长,叙事有法,朴实流畅。
  他反对“以小说为古文辞”,这种观点偏于正统。《江天一传》》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文章以抗清救国为重心,围绕着“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这条思想主线,选取典型事例来刻画江天一的形象,重点突出,内容充实。全文叙事实,不加评论,让感情隐于字里行间,文字朴实无华,爱憎分明。

二、“桐城派”及清中叶散文
  1、“桐城派”:
  是清代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
  “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建立,是从方苞开始的。
  方苞(1668一一1749)首先提出“义法”的主张。所谓“义”,即“言物”,所谓“法”,即“言有序”。“义”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法”指文章的形式技巧。他要求文章的形式服从于内容,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章语言要做到“清真雅正”和“雅洁”,去掉“冗辞”,直到“一字不可增减”。方苞提倡“义法”,是要求用畅达的散文来宣扬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适合清朝巩固思想统治的需要,显然不足取。但“义法”说,涉及文章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诸问题,对形成有益的文学理论,有积极的意义。
  刘大櫆(1698一1779),提倡古文,是由事方苞。论文以“法”为主,主张写文章要模仿古人的“神(指文法高妙)气(文章气势)”、“音节”和“字句”,把方苞的“义法”的内容具体化,在桐城派古文理论系统里起最前启后的作用。
  姚鼐(1732—1815),是刘大櫆的学生,桐城派集大成者。他提倡文章要“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为用。所谓“义理”就是程朱理学;“考证”就是对古代文献、文义、字句的考据;“辞章”就是写文章要讲求文采。这些主张充实了散文的写作内容,是对方苞“义法”,说的补充和发展。在美学上,提出用 “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阳刚”僦是豪放,“阴柔"就 是婉约。两大风格相互配合,.相互调剂,就产生出多样的风格。 同时,又发展了刘大樾的“拟古”主张,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文章八要。学习古人,初步是掌握形式(格、律、声、色),进而是重视精神(神、理、气、味),才能达到高的境界。桐城派古文到了姚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姚鼐著有《惜抱轩全集》,所编《古文辞类纂》风行一时,有力地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
  《登泰山记》是姚鼐的代表作,主要描绘泰山风雪初霁的壮丽景色。写作特点:
  首先是以时间为顺序,以游踪为线索,依次记叙了作者游泰山的历程和所见到的景色,剪裁得体,详略分明。如,作者从京师到泰安,文章并没有一句提到旅途中的食宿情况;又如,作者与友人观赏泰山晚照后,夜宿山顶,文章也没一句提到他们在泰山过夜的情况。桐城派主张的“雅洁"和反对“冗辞”,从这里可见一斑。
  其次,在描写泰山景色时,做到重点突出。泰山晚照和日出是泰山景色中最有特征的动人奇景,所以作者精选了这两个有代表性的场面,前者为辅,后者为主,互相衬托,相映成趣。
  第三、全篇描写处处显示了时令特色。因为作者是在深冬岁暮“乘风雪”游泰山的,所以写登山“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到山顶,则见“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在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末尾一段,写出“冰雪,无瀑水”,“雪与人膝齐”,都显示出泰山冬季的森严。而日出前后“白若樗蒲”的峰颠,“绛皜驳色”的群峰,都是由于蒙着一层雪的缘故,才显现出这样的形象和色调。经过处处有意点染,给文章带来一种明丽的格调,显示了作者所提倡的“阴柔”之美。
  第四、本文虽然不以抒情为重点,但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游山的豪兴。作者不远千里从京师“乘风雪”来泰安,奋步登山,“迷雾冰滑"在所不顾;拾级而上“几不可登"的石磴“七千有余”。“大风扬积雪击面”,豪兴不减。作者这种不辞辛劳去寻幽探胜的高雅情趣的自然流露,会给读者热爱祖国山川之情以强烈感染。
  “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时间从康熙时一直绵延到清末;地域超越桐城,遍及国内。桐城派的“载道”思想和“义法”理论,适应了清朝统治者提倡程朱理学的需要,故得以常盛不衰。他们在矫正明末清初“辞繁而芜,句佻且稚"的文风,促进散文的发展方面也起了一定作用。
  2、阳湖派 :
  以恽敬、张惠言为代表的“阳湖派”,是“桐城派”的一个分支。古文理论与“桐城派”基本相同,但文章较有气势,不象“桐城派”那样拘谨枯淡。

三、汪中及其他骈文作家
  骈体文在清代也颇盛行,出现了“中兴”局面。清初骈文作家有陈维崧、吴绮、章藻、毛奇龄等。清中叶乾嘉年间骈文作家有胡天游、汪中、阮元、孔广森、洪亮吉等;在理论上,他们主张骈散并重,人称“汉魏派”。其中以汪中成就最高。
  汪中(1745—1794),骈文不模仿古人,不堆砌辞藻,“长于讽谕”,气势浑厚,感情真挚,独具一格。《哀盐船文》、《广陵对》等为传世名篇。
  《哀盐船文》是汪中27岁时写的一篇骈文,生动地叙述了乾隆35年底仪征沙漫盐船失火的经过,抒发了对遇难者的深切同情。当时,著名学者杭世骏主持扬州安定书院,对此文颇为推崇,并作序,称许此文“可谓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者矣”。本文的艺术特色:
  一是,写景状物,形象逼真。能“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意”。如描写盐船上罹难者在火中无处逃生,拼命地狂奔呼叫,终于葬身烈焰之中的惨状:“跳踯火中,明见毛发。病晷田田,狂呼气竭。转侧张皇,生涂未绝。倏阳焰之腾高,鼓腥风而一映。洎埃雾之重开,遂声销而形灭。”这段文字着墨不多,却绘形绘声,凄婉动人,读来使人触目惊心,惨不忍睹。
  二是,用词精当,长于抒情。全文文字简练而鲜明生动,继承了汉赋善于夸饰和六朝骈文长于抒情的特点。在描写中绝不使用一些感叹之辞,而是用形象敲动读者的心弦。
  三是,词语典雅,骈体散化。本文和其它骈文一样讲求句式整齐和词藻雅丽,但毫不雕琢,也不追求对偶、声律,冲破了僵化的“四六”文体,是唐代以来,文学史上不多见的骈文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