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部分所涉及到的相关作家
苏 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佩 弦:即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实秋。他居长,名自华,弟物华、国华,妹玉华,以"华"字排行。
朱自清先生在《诗多义一例》一文中说:"又譬如我本名'自华',家里给我起个号叫'实秋',一面是'春华秋实'的意思,一面也因算命的说我五行缺火,所以取个半边'火'的'秋'字。"
后来于1917年投考北京大学,录取进了哲学系,遂改名"自清",字"佩弦"。
茅 盾: (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曾参加过文学研究会,接续了文学研究会的现实主义精神,并加以发展,建立起在当时来说属于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此外,在文学理论、文学评论上也卓有建树。代表作品有《子夜》、《农村三步曲》、《鲁迅论》、《冰心论》等。
朱自清:(1898--1948)是极少数能用白话写出脍炙人口的名篇的现代散文家。他擅长写漂亮精致的抒情散文,写作态度严肃不苟,始终执著地表现人生。代表作品有《绿》、《荷塘月色》、《背影》等。
叶圣陶: (1894--1988)从问题小说起步,后成为"五四"人生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他关注封建宗法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关心学校知识分子和市镇小市民的精神历程。同时,涉足散文创作。代表作品有《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等。
巴 金: (1904.11.25
- ?)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quot;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天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