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内容>>第四章>>第一节
   上一节 | 下一节 

第一节  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

    1、新疆的收复和《伊犁条约》的订立
    1916年,新疆爆发了反清武装起事。各地反清武装的领导权大多被宗教和民族上层分子所掌握。他们建立了许多互不统属的封建神权割据政权,新疆陷入割据纷争的混乱局面,给外族入侵和沙俄势力扩张造成可乘之机。
    1865年初,浩罕国(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军官阿古柏侵入南疆,随后不断吞并各地的割据政权,到1870年,南疆全部和北疆部分地区都被阿古柏所侵占。阿古柏与英、俄勾结,成为英、俄阴谋分裂我国新疆的工具。英国不断派遣官员、间谍到南疆活动,笼络收买阿古柏,送给他一大批枪支弹药和军械修造设备。沙俄除应允为阿古柏提供各种便利外,更于1871年5月大举进犯伊犁,扬言“伊犁永归俄辖”,实行军事殖民统治。与此同时,日本侵略我国台湾,东南海防也很紧张。清政府内部发生了加强海防与收复新疆的争论。经过争论,清政府一面加强海防,一面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收复新疆。
    1876年3月,清军三路进疆,在当地民众支持下,至1878年1月,收复了除伊犁地区外的全部新疆领土。1878年6月,清政府派崇厚为使,入俄谈判索还伊犁。崇厚在沙俄的胁迫愚弄下,擅自签订了《交收伊犁条约》,按照条约的规定,中方以赔款、割让领土、取得通商特权、取得领事裁判的昂贵代价收回伊犁。消息传来,群情激愤,清政府也感到条约太苛刻,宣告“崇约”无效,处罚了崇厚,同时另派曾纪泽入俄,谈判改订条约,并再次命令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赴新疆统筹军务,调兵备战。1880年7月,曾纪泽赴彼得堡谈判。经过半年多的据理力争,于1881年2月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中国虽然收回伊犁地区,取消了《崇约》中部分割让领土的条款,但仍把霍尔果斯河以西、伊犁河南北两岸原属中国领土划归俄国所有。这个条约和《崇约》相比,在界务和商务方面,中国争回了一部分主权,但它仍然是一个不平等条约。此后根据条约规定签订的中俄《伊犁界约》等几个边界议定书,沙俄共割占了中国斋桑湖东北、霍尔果斯河以西、特穆尔图淖尔东南和阿克赛河源等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清政府收回伊犁后,于1884年在新疆建立行省,设置州县。
    2、日美侵犯台湾、《烟台条约》和英俄进窥西藏
    在我国西北疆危机的同时,侵略者又在我国东南海疆和西南边疆造成了严重危机。
    美国对台湾凯觎已久。1867年,美国借口“罗佛”号船事件,两次派遣海军陆战队到台湾南部琅桥(今恒春)登陆寻衅,均被当地高山族人民击退,使美侵台野心未能得逞。此后美国便改换手法,转而采取勾结、支持日本进行侵略,自己从中渔利的政策。
    1871年11月,中国邻邦琉球的一艘渔船因遭遇飓风飘流至台湾,部分船员为高山族人误杀。此事与日本毫不相干,日本竟以此作为侵略的借口。1874年5月,日本在美国帮助下派兵侵犯台湾,在琅桥遭到台湾人民反击后退踞龟山,设立都督府。10月,清政府接受英、美、法等国站在袒护日本立场上的“调停”,与日订立《台事专条》,日军限期从台湾撤退,中国“赔偿”日本兵费50万两。
    由于英国侵略缅甸、法国侵略越南,中国西南边境出现危机,云南直接受到威胁。英、法力图分别从缅甸、越南开辟一条经云南至我国内地的捷径,英国多次派出“勘探队”非法进入我滇西地区,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1875年1月,发生“马嘉理事件”。围绕“滇案”,英国向清政府提出广泛要求,并于1876年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中英《烟台条约》。《烟台条约》不仅在“抚恤”、“赔款”、“惩凶”、“道歉”等方面满足了侵略者的要求,还为英人进一步进入西南内地从事侵略活动打开了方便之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