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居民创造的一种文字系统。公元前3000多年前,苏美尔人便有了文字,考古学家曾在乌鲁克古城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泥版文书,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最古的文字记录。这种象形文字是楔形文字的前身,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一种象形、表音、表意相结合的比较完备的文字系统。因为,这种文字是由三角形的芒苇杆、木棒或骨棒在半干的泥版上刻画而成的,每一笔划落笔时印痕宽而深,收笔时又较为细窄,形状很像一个木楔,因此17世纪意大利旅行家彼德罗•德拉伐列把这种文字称为楔形文字。被古代西亚许多民族、如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等所使用。到公元前1500年,楔形文字成了西亚各国通用的国际性文字。楔形文字也是以后腓尼基人创造的拼音文字的渊源之一。楔形文字使用了3000多年,到公元前后,腓尼基人创造了更为先进的拼音文字代替了楔形文字,这种文字逐渐成为无人能解的死文字。从17世纪开始,许多来到东方的欧洲人带回了楔形文字的拓片。面对这种“天书”人们开始探索。1800年,德国学者格罗铁芬取得了重大突破,读出了其中“皇帝”、“大流士”、“薛西斯”等 词,为破译楔形文字奠定了基础。1836年,英国学者罗林生又解读了著名的《贝希斯敦铭文》的一部分,楔形文字的大门终于被打开了。1859年,学者们又做了一次有意义的试验,将新发现的楔形文字让四位学者同时分别译读,结果得出了基本相同的译文。这标志着楔形文字的译读成功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公认,也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亚述学的诞生。楔形文字的译读成功为打开西亚古代文明宝库提供了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