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是印度古老的宗教。它是在雅利安人原始的自然崇拜基础上由祭司加以系统化完善而于公元前7世纪左右形成的,因崇拜婆罗贺摩(Brahma-译梵天)而得名。婆罗门教信奉多神,奉梵天、毗湿奴、湿婆为三大主神。婆罗门教认为梵天是创造之神,世界最高的主宰,是永恒的、唯一的、真实的存在,世界万物不过是梵天的化身,都是虚幻无常的,每个人的真实的“自我”——灵魂也来自梵天。毗湿奴是保护之神,湿婆是毁灭之神。婆罗门教把吠陀天启、祭礼万能、婆罗门至上作为三大纲领。婆罗门教又利用原始宗教中的万物有灵、灵魂转移等观念,创造了轮回说,认为自我造了业,死后要投生低级种姓,甚至牲畜,只有遵行“法”(达摩)才能得到好报,来世转生为高级种姓,以至归于梵,达到梵我一致。婆罗门教中善恶报应、人生轮回的思想以后被佛教继承、发展。婆罗门教以《吠陀》为主要经典,解释《吠陀》和阐发宗教理论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也是婆罗门教的重要经典。婆罗门教的祭司称为婆罗门,是当时印度社会中最高的种姓,不事劳动,专以宗教为业,享有各种特权。婆罗门教宣扬,神用口、臂、腿、脚分别创造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种姓,因此他们天生就不平等的。因此,婆罗门教是维护种姓制度的工具。4世纪前后,在婆罗门教基础上,吸收了佛教、耆那教等教义和民间信仰,行成了印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