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末年,佛教首先在印度恒河流域流行。其创始人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他成道以后所获的称号,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佛教是印度古代社会上人们反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的产物。释迦牟尼去世之时,佛教团体已初具规模,并且规定在家修行的普通信徒只要表示皈依佛法,接济僧众,并实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戒即可入教。这大大方便了佛教在群众中的流行。公元前5世纪70年代,佛教第一次在摩揭陀国都集结,首次写定佛教经典,此后佛教得以迅速发展。由于佛教本身没有最高领导机构,因而导致分裂。公元前4世纪初,佛教徒举行第二次集结,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派,并进一步审定律藏。公元前253年,阿育王召集第三次集结,主要成果是进一步推动了佛教经典的编定和佛教向国外的传播。经过这次集结,佛教经、律、论三类经典基本齐备。在古代印度,佛教既有积极的反社会等级制度的一面,又有消极的要人逃避现实斗争的一面。佛教不仅在印度内部广为传布,且冲出国界弘扬天下,变成世界性的宗教。在东汉时,佛教传入我国并历经变迁而大为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