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耆那教 |
|
印度列国时代在次大陆东北部兴起的新宗教。传说其创始人为筏驮摩那,大约与佛祖释迦牟尼同时。他年青时出家修行,冥思苦想12年,42岁时自以为得道,成为“耆那”——战胜情欲者和“尼乾陀”,即摆脱束缚者。耆那教认为世界是永恒的,而不是神创造的。世界无始无终,只有形式的变化。组成世界的万物也都如此,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括两部分,即物质和精神两种因子。耆那教的最高理想是使灵魂脱离躯体,超越轮回,处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极乐状态。为了超越轮回,必须奉持“三宝”,即正信、正知和正行。正信,就是要完全彻底地信仰大雄和其教义。正知,就是正确地学习和理解耆那教的教义。它要信徒们能够从具体的生灭和变化着的事物中认识到事物自身的永恒,从生物生生死死中认识到灵魂的永恒。正行,就是要求信徒实行5项誓戒,即一不伤害生物,二不说谎话,三不偷盗,四不奸淫,五不贪财。他们要在思想和行为上实行苦行,前者是指必须静坐、反省、忏悔,后者是指必须在行动上实行各种自我克制,经受各种使肉体受苦的磨炼;只有极端苦行,才能不造新“业”,消除前“业”,使灵魂彻底摆脱由情欲而导致的后果——“业”,超越生死,臻于极乐世界。耆那教反对用其他生物作祭神的牺牲,主张用战胜自已情欲的办法求得自我解脱;反对以神为主宰的思想,强调人可以决定自已的命运;否认人的种姓差别,强调宗教修养的差别。这些都具有明显的反婆罗门教的时代气息。耆那教的传播,得到一些国家君主和刹帝利的支持,因为他们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也怀有反感。耆那教最重要的戒条是禁止杀生,因而也禁止从事农业,因为耕地时不免伤害地下虫蚁,所以耆那教徒中有很多商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