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罗马帝国 |
|
据史学传统通常指公元前30年奥古斯都统治开始至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这一时期内的罗马奴隶制国家,又可分为前期帝国(公元前30—284年)和后期帝国(284—476年)。公元前30年,奥古斯都(屋大维)建立元首政制,以帝国取代了共和制。奥古斯都统治所带来的“罗马和平”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并继续对外扩张。到安敦尼王朝时(96—192年)罗马疆域最大;西起不列颠、西班牙,东达幼发拉底河,南至非洲北部,北迄莱茵河、多瑙河一带。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湖”。公元1世纪中期基督教兴起,2、3世纪时迅速传播,罗马统治者对其先迫害后利用,4世纪被定为国教。公元3世纪帝国陷入奴隶制经济、政治危机,隶农制作为封建因素日益增长。军队专横跋扈,干涉皇帝废立;前期帝国在政治混乱中结束。公元284年戴克里先建立君主统治(多米那特制),后期帝国开始。君士坦丁在位时(306—337年),加强了中央集权,都城迁至东部战略地君士坦丁堡。帝国的剥削压迫激起了广泛的人民起义,高卢地区的巴高达运动,北非的阿哥尼斯特运动都给罗马的统治以沉重的打击。395年提奥多西一世死后,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帝国连年战乱,经济衰落。统治亦日趋薄弱。外部日耳曼人不断入境,并加入到罗马军队。并于376年举行了反罗马的起义,屡败罗马军队。公元395年后,又进军意大利,410年在奴隶策应下,一度攻占罗马。476年,皇帝罗慕路斯被日耳曼雇佣军首领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帝国灭亡,这一事件成为古典奴隶制终结的标志。古罗马时代在文化方面有许多成就,尤以建筑、法学及拉丁语,对后世西方的影响最大。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