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北京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西南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RealPlayer 10.0
MediaPlayer 9.0
Adobe Reader 7.0
CajView 6.0
FlashPlayer
第一节 教育内容概述

  基于现代科技的发展、知识总量的增加,而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知识的时间有限这一情况,教育内容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取向体现在知识的结构化和课程设置的综合化趋势上。知识的结构化表现在对教育内容去粗取精,缩减描述性和经验性的知识,增强知识的理论性和概括性,突出其间的联系,把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基本原理等基本结构教授给学生,保证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设置的综合化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合并若干学科,开设一些综合性课程。如美国新编的《统一现代数学》,打破了算术、代数、几何、三角的分科体系,用现代数学的集合、关系、映射、群、环、性等基本概念重新组成综合新体系。日本基础教育中开设“数理”课,包括综合数学、计算机数学、综合物理、综合化学、综合生物、综合地学等。同时在一些学校实验“综合性学习”、“合科性学校”。第二,课程结构综合化,综合设置一些灵活多样的课程,打破单一僵化的课程结构。如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课程并举,基础课程与应用课程并举,必修课与选修课并举,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并举、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渗透。
  (三)注重能力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正在不断地变革,革新正在不断地日新月异。……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尽管我们要留心,不要过于夸大这一点),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教育,如果象过去一样,局限于按照某些预定的组织规划、需要和见解去训练未来社会的领袖,或想一劳永逸地培养一定规格的青年,这是不可能的了。教育已不再是某些杰出人才的特权或某一特定年龄的规定活动:教育正在日益向着包括整个社会和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扩展,人类正步入学习化社会,培养适应社会变迁的基本能力、培养自我教育能力成为学校的主要任务,也成为当代教育内容的重点问题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和发展学习能力及首创精神的重要”。当今社会,知识爆炸、信息横流,21世纪的人才必须懂得学习,能够根据需要去辨别、组织和使用一切学习资源,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改变对问题不分巨细的解释和给定现成的结论,代之以科学方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假设。如讲种子萌芽的内容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种子萌芽需要的条件,而是安排实验让他们动手去做,通过观察、比较、记录、总结,自己得出种子萌芽所需要的温度、湿度、空气、阳光等诸项条件,这样不仅学得巩固,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为此,必须改变传授单纯书本知识的旧习,调整专业、学科结构,在培养专才的基础上,采取跨学科、基础厚、宽口径,培养一专多能的通才,使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坚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创造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四)关注道德教育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物质文明,但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在西方国家,青少年吸毒、少女怀孕、犯罪率上升且年龄趋小、性混乱、贪图享受、缺乏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成了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第三世界国家,不少青少年向往西方的生活方式,民族观念淡薄,导致了道德水准的严重滑坡和道德危机的出现。因此,加强青少年和儿童的道德教育,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道德规范的合格公民,已成为近年来各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其特点包括:(1)加强基本的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教育;(2)注重弘扬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的优良传统;(3)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生活观;(4)在国际新的形势下,拓展德育的内容。
  日本为实现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认为必须振兴德育,把“智德体”的顺序改为“德智体”,以突出德育的重要地位。为充实中小学的道德教育,文部省奖励使用适当的补充教材,加强道德教育的指导,向都道府县和市町村教育委员会及各中小学颁发作为教师用的正式教材——《道德教育指导提纲》及录像带。美国则针对青少年犯罪现象,加强了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和道德教育,提出了各种关于加强道德教育的措施。在1989年美国“课程发展与管理协会”的加强道德教育的报告中指出,道德教育是学校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要同父母、大众传播媒体等密切联系,使学生参与道德实践,教师要承担起责任。
  (五)重视个别差异
  由于学生之间在兴趣、爱好、需要以及能力、基础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教育内容的安排和组织显得十分重要。“教育内容的确定问题大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复杂和迫切。面对现代世界和其中发生的各种迅速变化向教育体系提出的日益增多的要求,如何避免课程的超载和教育各层次和各类型中(尤其是一般教学中)科目和学科的增殖?在各种情况下,应按照哪些标准来选择教学的科目和学科?怎样在看起来都很重要的各科目之间、根据哪些标准来保证合理的平衡?怎样为每个科目选定最基本的、首要的内容和较次要的内容,以便赋予课程一种最低限度的‘生命的希望’,并避免过于频繁而仓促的修改?跨学科有些什么好处、贯彻办法和局限性?终身教育的前景和教育内容的民主化会产生一些什么影响?各层次和各类型课程的个性化有哪些可能性和局限性?在教育内容中加强理论和实际之间的联系可以采取哪些途径和方法?怎样组织课程和教材的改革和修正而不致损害教育过程的必要的延续性?怎样在大众带来的信息增殖及其影响的情况下设计教育内容?”
  因此,课程标准应有较大的弹性,既有群体共有的形式和内容,也有个别化的形式和内容,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和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便于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如有的国家在普通班内为超常儿童增加了课程的广度和深度;有的国家在普通中学中开设一定数量的选修课;即便是必修课,有的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在课程计划和教材编写上也分为不同的类型,一种偏重于理论,一种偏重于实际,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需求。

                                                                   

本文章共4页       第 1 2 3 4  页
制作维护: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
Copyright 2007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