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北京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西南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RealPlayer 10.0
MediaPlayer 9.0
Adobe Reader 7.0
CajView 6.0
FlashPlayer
第三节 教育内容的组织

  第五,稳定性。所谓稳定性,是指国家课程体系一旦确立,不易受时代的变化和现实的短期需求而随意更改,整个体系的时间跨度较大,运作的周期较长。由于大量的教育行政人员、课程专家以及课程实践人员直接参与国家课程体系的建立,这种体系能够科学地反映基础教育阶段课程实施和管理的基本规律,因此稳定化的国家课程有利于正常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地方课程又称地方本位课程,是指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课程政策,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而开发、设计、实施的课程。它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和社区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地方课程作为国家基础教育宏观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国家课程的有机补充,又是学校课程的重要依据,具有其自身突出的特征。
  第一,地域性。地方课程是不同地方根据特定地域或社区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要求,以及特定的课程资源设计的课程,因而,在适用范围上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定的地方课程只适用于特定的地方和社区中小学。我国幅员辽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不同地方或社区社会发展的要求迥异,不同地域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各地方、甚至各社区教育主管部门要研究地方实际,开发适合本地、本社区的地方课程,以便优化中小学宏观课程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发地方课程成为不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建设的时代要求。因而,地方课程设计要充分研究地方社会历史条件和现实状况,挖掘地方课程资源,设计体现地域特色的课程。
  第二,民族性。地方课程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制定,这就使其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民族性的特征。不同民族其历史、文化、教育都有其特点,民族聚居区不同,其具体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有不小的差别。地方课程的开发,一定要注意民族性的差异,在坚持国家教育的基本目标与尊重民族习俗、关注本民族现状之间走出一条适中的新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西部的民族构成更为复杂,不同民族的聚居点也相对集中,这就要求各地,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认真关注和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开发出既适应当地需要,又符合不同民族实际的地方课程,以培养既符合国家教育标准,又满足特定民族需要的多民族人才,从而切实促进多民族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第三,文化性。地方课程是依照地方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而开发制定的,各个地方在长期的历史变迁及特定地理环境的作用下,必然会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经过课程开发者认真辨析与加工过的文化资源,最终会直接进入课程领域,从而使地方课程呈现出浓郁的文化性特征。进入课程中的文化资源必然应符合国家的教育标准,它应当具有先进性,能够代表地方文化中先进的,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能够满足人们更高尚精神追求的那部分;它应当具有育人性,以培养和塑造学习者的文化个性与审美文化情怀;它应当具有发展性,能够促进当地或本社区学生群体与学生个体的全面、顺利的发展;它应当具有可接受性,能够符合学生接受实际,可以为学生所理解与接受。
  第四,适切性。从课程内容上看,地方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中的学科课程,它不刻意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深刻性,它特别强调的是课程内容的适切性。所谓适切性,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注重课程的时代性,二是注重课程的现实性。地方课程要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和社区发展的联系,体现地方特色,促进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发展,参与社会生活。在内容设计上,地方课程应具有突出的现实性,以专题和综合的形式组织内容。地方课程的内容应以地方社会生活和社区发展的现实为依据加以系统设计,要体现鲜活的现实性,要向学生传授参与社会生活和社区发展应具有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以及关于地方和社区的基本知识,如地方或社区的乡土历史、乡土地理、社区结构、地域经济、传统文化等等,还应向学生传授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如社区研究、社区服务、社区发展规划等公益活动的基本能力。总之,地方课程在课程内容上要体现鲜活的现实性。
  第五,探究性。地方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地方或社区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因而,在地方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不应是接受式的,而应是探究式的、实践式的。学生在学习关于地方和社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研究社区现实问题,探究每个社会成员适应社区发展需要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同时,通过参与社区生活、社区服务等各种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具体来说,它就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本校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有着自身的特点:
  第一,校本化。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为阵地而开发的课程。也就是说,校本课程是以学校发展为本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全部活动要素,从计划的制订、内容的设计到相应评价体系的建立,都是在实际的教育现场——学校中进行的。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在于促进学校组织的发展,促进学校组织成员和学校自身的发展。校本课程开发还受到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办学条件、师资队伍、自身优势等因素的制约。
  第二,个性化与特色化。校本课程是一种个性化、特色化的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补充,校本课程的编制与开发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多种选择,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逐步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有什么样的校本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办学特色,也就有什么样的办学水平和档次。许多成功的学校正是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风格,形成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的。
本文章共6页       第 1 2 3 4 5 6  页
制作维护: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
Copyright 2007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