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学生的发展主要是通过教学这条途径进行的,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最广泛、最深刻;教师和学生在学校从事的活动绝大部分是教学活动,学校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工作,学校的其它工作也主要围绕教学工作来展开。因此,组织开展好教学工作,对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的概念 (一)教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作为一项实践活动,与教育同时产生。在原始社会,教学与生活、生产融为一体,教育、教学与生活、产生的界限十分模糊。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教学就驶入了专门化的历程。此后,教学的发展较以前迅速多了。在教育发展史上,人们对教学的理解是同教育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1.“教学”的形成 (1)甲骨文中已有“教”、“学”二字 我国早在商朝(公元前20世纪前后)已出现了“教”字,如郭沫若在其编的《殷契粹编》中指出甲骨文中已有“丁酉卜,其呼以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戒”的记载。甲骨文中也出现了“学”字,如胡厚宣著的《战后京津所获甲骨集》中有“任子卜,弗酒小求,学”的记载。但此时的“教”与“学”是分开的。 (2)“教”、“学”二字的最早连用 “教学”二字连用为一词,最早见于《书?商书?说命》:“斅(音xiào,同教)學半”。《学记》将之作为“教学相长”的依据,特别用来论证“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不过,此时的“教学”不是作为复合词使用,不具有师生双边活动的涵义,而是分别用其各自的意义。 (3)《学记》中的“教学” 《学记》开篇就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里的“教学”已含有教育者与学习者双方活动的意思,但此时的教学含义宽泛,似乎同“教育”等义,同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相去甚远。 (4)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据考证,宋代欧阳修作胡瑗先生墓表,说:“先生之徒最盛,其在湖州学,弟子来去常数百人,各以其经传相传授,其教学之法最备,行之数年,东南之士,莫不以仁义礼乐为学。”明末清初,王夫之对此曾作如下解释:“推学者之见而广之,以引之于远大之域者,教者之事也。引教者之意而思之,以反求于致此之由者,学者之事也。”意即教的工作在不断增广学生之见识,学为认真思考教师教导的道理。由此可见,其中的“教学”二字,才正式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在英语国家,与“教”对应的词为“teaching”,与“学”对应的词是“learning”。在20世纪,由于人们强调“教”与“学”的统一,一般用“instruction”来指称教学活动。在当代英语中,也有用“teaching and leaning”,“teaching-leaning”来表述“教学”的。 不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历史的传统是重视“教”而忽视“学”,只是在近代才重视学生的学。不过在西方,曾经有一段时间由于过于重视“学”而导致对教师的“教”的忽视。 2.“教学”的发展 在当前的我国,人们对教学的理解不再仅局限于“教”或者“学”,一般都将其理解为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双边的或统一的活动。但即使是在这一观点下,人们对教学的理解仍有所不同: (1)从教师的角度来理解教学 认为教学是由教师引起与维持的师生共同的活动,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如“教学即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教师行为方式包括主要行为(如呈示、对话、辅导等)和辅助行为(如激发动机、教师期望、课堂交流和课堂管理等)两大类别。” (2)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教学 认为教学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前提下的师生共同活动,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如“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3)从师生统一的角度来理解教学 这一观点将师生置于平等的地位,强调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是教学活动的两个方面,如“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4)从“教学生学”的角度来理解教学 认为教学不是并列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是有层次的。如“‘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现如“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