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北京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西南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RealPlayer 10.0
MediaPlayer 9.0
Adobe Reader 7.0
CajView 6.0
FlashPlayer
第二节 教学

  (二)教学的涵义
  在本书,我们对“教学”作如下理解: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有目的的组织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组织的或教师指导学生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而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要正确地理解教学涵义,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从静态角度分析,教学都含有三个基本要素:教师(教育者)、学生(学习者、受教育者)与内容(课程)。其中内容是教师与学生发生相互作用的中介。
  第二,教与学是相互依存的,统一是“应然”,不是必然。教学中的行为主要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与“学”是两种不同的行为:行为的主体不同,其主体分别是教师和学生;行为的目的不同,“教”的直接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学”的直接目的是获得发展;行为指向不同:“教”主要指向学生的学,“学”则指向学习内容;性质不相同,教是一种外化与转化行为,学是一种内化与固化行为。“教”与“学”的不同告诉我们:一方面,“教”不能代替“学”,“教”也不等于“学”;另一方面,“教”与“学”天然地存在分离或不统一的可能。然而,对于真正的教学而言,“教”与“学”是相对而存在的,没有“教”的“学”不是教学的“学”,没有“学”的“教”也将失去存在的意义。理想的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
  第三,强调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教的主体作用,他主导着教学活动的性质与方向,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学习活动快速有效。同样,学生也要发挥学的主体作用,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包办学生的学。教师只能指导学生学而不能代替学生学。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他们应该合作、对话、共同探讨,使教学活动卓有成效。
  第四,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离不开教学的积极影响。教学不仅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拥有良好的身心素质,而且要形成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健全的个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展。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有效的手段,不过教学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其特殊性:教学以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发展为主,同时注意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情意、价值观、人格、健康等)的发展;教学是以间接经验学习为主并配以直接经验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来促进学生发展。
  (三)教学与相关的概念辨析
  1.教学与教育

  教学与教育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是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教育包括教学。除教学外,教育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咨询与辅导、生产劳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来实现。但在这所有的途径中,教学是最基本的途径。
  2.教学与智育
  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智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传递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它主要通过教学来达到其目的的。但不能将二者等同,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体育、美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要通过课外活动等其它途径得以实现。将教学等同于智育不利于全面发挥教学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功能。
 
  3.教学与发展
  教学与发展相互促进。教学不等于发展,但教学与发展相互促进。当代教学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是特别关注学生的发展,并将学生的发展摆到了重要地位。许多教学改革均是围绕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发展展开,赞科夫(Л?В?Зaнков)“教学与儿童发展”教学改革实验、巴班斯基(Ю.К.Бабанский)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布鲁纳(Bruner,J.S.)的“结构课程论”及卢扎诺夫(Gero-giLozanov)的“暗示教学法”等及当今世界各国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都是围绕学生发展提出的。教学要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包括个性发展)而不能仅仅是“特殊发展”(智力发展)。教学与发展互为条件,教学能促进学生发展,而学生的良好发展又是进一步教学的条件与动力。教学可以促进发展,并不是说凡是教学都可以促进学生发展,据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理论,处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二、教学的作用
  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在学生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要卓有成效地实现培养目标,造就创造性人才,就必须以教学为主,并围绕教学工作统筹安排其它工作,建立学校正常的工作秩序。教学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形式
  教学是一种专门组织起来的以传授知识、进行思维训练为主的活动,通过教学可以较简捷地将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精神财富,有力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使青少年学生的个体发展能在较短的时期内达到“类水平”(人类已有的发展水平),并为其超越“类水平”铺平道路。
本文章共7页       第 1 2 3 4 5 6 7  页
制作维护: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
Copyright 2007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