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北京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西南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RealPlayer 10.0
MediaPlayer 9.0
Adobe Reader 7.0
CajView 6.0
FlashPlayer
第二节 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就神经活动来说,巴甫洛夫曾经指出:“神经活动类型在生活进程中发展、变化着,并且神经活动的类型,不仅是遗传的结果,也是环境和有机体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教育能养成儿童生活所必需的神经活动类型。”许多事实证明,一个在遗传素质上神经活动属于强而平衡、灵活的人,在不良的环境和教育下,也可以变成类似神经活动弱而不平衡、不灵活的人;一个在遗传素质上神经活动属于强而不平衡、不灵活的人,在良好的教育下,也会变成很有涵养、很守纪律的人。再就遗传基因来说,“在基因组中的DNA决定了个体在生理上的、结构上的和行为上的潜在性能,但并非所有的潜在性能都必定可以在那个正在发育着的个体中获得实现。”科学实验还证明,神经细胞中核糖核酸的含量与人在积极活动中所接受的感觉刺激有直接联系,刺激的数量和种类可以加速或延缓先天的生长因素。根据形态学的研究证明,视觉输入的刺激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大脑皮层的厚度、神经元的大小、树突分支的多少、视神经的精细等。人的生活经验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映能力提高,如印染技工可以比一般人具有较强的颜色鉴别能力,酿酒老工人具有较敏锐的鉴别酒质的能力。人的遗传素质发展的过程,也因人的生活条件的不同,可以提前或推迟,如今日的青少年比旧中国的青少年,一般说来,在身高、体重上都有所增加,性成熟期提前了,智力的发展也有所提前。所有这些,都说明遗传素质是具有可塑性的。
  由上可知,“生而知之”的“天才论”,“性也者,与生俱生也;……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等“先天决定论”,把人的知识才能和道德品质的好坏,说成是天生的遗传决定的,都是非常荒谬的,是为剥削阶级的统治制造理论根据的。那种反动的“血统论”,把人的革命或是反革命说成是从父母那里遗传得来的,更是荒谬的。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人性有种原本趋向,通过多中择一反应形成一切行为和道德品格,这一切是受精卵的遗传基因决定的。”依照这种观点,不论后天的生活条件如何变化,社会制度怎样不同,教育上采取什么措施,都改变不了遗传基因所决定的方向,培养不出新的个性。这种观点,否认了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显然也是错误的。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个体所接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他因参与其中而接触到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家庭生活,还包括同邻里、亲戚、朋友的交往等,所有这些方面的不以培养人为目的的外界自发产生的对个体发展的影响,都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环境。
  人一生下来,就受着环境的影响。在环境的影响下,发展着身体,获得一定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形成各种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在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阶级中生活的人,他们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都有程度不同的社会的阶级的烙印。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则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这是强调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作用,要人们重视习染,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自觉的能动性是人类的特点,人们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人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接受着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马克思曾经说过:“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人是在社会实践中接受客观世界的影响,反映客观现实的,环境对人的影响,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因为外部环境的因素,只有作为个体的活动对象,才能显示出它的意义和作用,才会映入个体的主观意识,与个体的动机、需要、认识、意志等发生交互作用,将客观世界的东西与主观世界的东西联系起来。如果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客观的环境条件没有成为主观的活动对象,那么,再好的客观环境条件,也不会对人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譬如,一个儿童的家里藏有万卷书籍,但他根本不去接触、阅读这些书籍,这些书籍对于他的发展,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所以,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的思想和才能是在后天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们不从事某方面的实践,就不会具有某方面的思想和才能,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无论提供什么条件,都要通过人的实践和主观努力才能实现。同时,由于人们对待环境的主观态度不同,人们就有不同的发展和成就。因为人们总是按照他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以及自己的需要等来对客观环境作出反应的。由于人们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倾向不同,对客观环境的反应也就不同。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却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道路。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污泥而不染,成为很有作为的人。因而,离开人的实践,单纯的客观环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和成就。那种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看作环境的消极的适应者,认为生长在某种环境中的儿童,就只能消极地成为某种样子的人的“环境决定论”,是完全错误的。
本文章共4页       第 1 2 3 4  页
制作维护: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
Copyright 2007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